你的孩子“心理断奶”了吗?上寄宿学校真的能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吗?
前两天,兰兰妈收到一个粉丝的私信:
孩子明年就上小学了,但是感觉孩子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平时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怕孩子的性格以后会比较孤僻,所以我们想把他送到一所寄宿的学校,培养一下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自理能力,我想问问兰兰妈孩子多大就读寄宿学校比较合适呢?
确实,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是家庭的核心,又是最小的成员,从小就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导致很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作为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我觉得此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孩子的视角思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引导。有的时候是在不断出状况后反思,让孩子自我体验、感悟,才能种下集体主义的种子,自觉生根发芽。
如果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高中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孩子过早的寄宿是伤害大于成长。那么,家长在不送孩子去寄宿学校的情况,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呢?
01
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集体观念的培养并非要进入寄宿学校才能进行,家庭也是一个小的集体,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可以培育孩子的集体意识。
一个家庭,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或最重要的位置上。
集体主义精神,是在集体的劳动中才逐步树立起来。如果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全家人都围绕着他转,这样的特殊的家庭地位会滋生孩子很多不良习惯。
这种模式在家里虽然没有明显弊端,可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每个孩子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孩子就要适应从家庭模式向集体模式的心理转变。
所以在家庭中要给孩子恰当的地位,需要让他清楚,他即使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但也是家中普通的一员,没有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利,更不能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要让他意识到,享受长辈的关怀照顾而获得快乐、幸福的同时,也有关心长辈,尊敬长辈,使长辈得到安慰和快乐的义务。
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如: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要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吃饭时,
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菜,不能独占;
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独占频道;
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分给大家一起玩
……
长期坚持,孩子就会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这样就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有特殊地位。
兰兰妈的大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校服,起床后自己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扔垃圾。正是这样,在他一年级的时候,我送他去夏令营,他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表现得非常不错。
另外,家长对孩子所做的表现,应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做。
例如,孩子把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应予以鼓励,并告诉他,好孩子应事事处处想到别人,今后还应为集体做好事,比如做值日,给花草浇水,打扫室内外卫生等等。
02
感受集体力量,体会集体乐趣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有的孩子,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备了出色的技能,但没有团队意识也独木难成林。
在前不久兰兰妈被邀请去国内的一所学校里做讲座,在经过操场的时候看一群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当时他们正在玩一个“巨龙腾飞”的游戏, 10名学生依次横跨于十几块扎紧的垫子上,并用双脚夹紧,比赛时大家拎着垫子迅速向前移动,先到终点者为胜。
而中途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听到老师的一声令下之后,一组组学生飞快地向前移动。当比赛过半时,有一组学生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相连的垫子没绑紧,散了开来,旁边的孩子立刻冲上前,扶起跌倒的同学,并将垫子系紧,比赛又得以进行。
看到这里,兰兰妈感受到这段“小插曲”对同学之间的情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还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而这就是开展体育团队游戏最重要目的。
原本让孩子们恐惧的集体活动,如今成为了谁都想“一显身手”的趣味游戏。通过游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游戏活动的快乐,更充分体验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从而在玩中培养了自身的集体意识。
孩子们在游戏中相互交往,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
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03
借助榜样和教材引导孩子
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或教材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比如:看电视、电影、连环图画或者读故事时,孩子对英雄模范人物往往很佩服。
家长在这种时候可以说明这些人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们是为集体、为大家做了好事。家庭或者邻居、亲友中有人受了表扬或者奖励,更是孩子面前活生生的榜样,可以正面强化孩子的集体意识。
下面两本绘本是兰兰妈为了培养我们家两个孩子团队精神、分享意识时发现的,今天把它们分享给大家。
第一本是教孩子看懂团队精神:
《五只兔子》
这本书讲述了总是在一起的五个兔子朋友,他们一起玩耍,一起睡觉,不管谁找到了好吃的食物,他们都会一起分享,他们在一起很快乐,直到有一天,草地上来了另一只兔子,他们开始的一系列的故事......
收获:这本书用对比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看到了团结合作、互助分享与总爱一争高下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不同的生活。
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再大,当面对敌人和危险的时候,也不如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大。图画和故事都非常得简单有趣,一点也没有说教的味道,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有所感悟。
注意:我们是否有在孩子们的教育中充当了好胜哥的角色呢?鼓励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与小朋友团结合作,友好相爱,其实比鼓励他们超越别人,永远都做第一名更有价值。
第二本书是教孩子学会团队合作:
《我可以做的更好系列——我才不要合作》
这本书里有一个跟我们许多家庭中的小朋友一样的小孩罗杰,他不喜欢合作,他觉得所有人合作只会表现得更差;同样的,他也不喜欢分享,常常在家跟妹妹抢东西吃,为了多分到一小块饼干而斤斤计较。
后来在教练的教导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这些步骤非常实用,不仅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我们成年人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认识自己的工作,了解每个人的特长。
书中教练也同时对分享给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分享可以收获更多快乐,分享有时候是学会一件玩具轮流玩。
收获:家长跟孩子成为朋友,才能够适时的给予孩子许多有效的帮助。一定要耐心的教导孩子如何去做,想想看,孩子们遇到的是什么问题,他们需要怎样细致的帮助?
在给孩子时间和机会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也留意给孩子做分工合作的榜样,在一些家庭事务中,一家人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孩子才会学得更多。
有集体意识的孩子可以更好地进行团队协作,而团队协作也是决定孩子在未来能否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能力。
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让孩子学会为集体、为团队去考虑,从小树立孩子的大局观,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将有很大的帮助!
揪心的疫苗事件已发生好些天,不少家长都十分担心,万一孩子接种到“假疫苗”,该如何去应对?为了解开关于疫苗的各种困惑与不安, 兰兰妈拜访了斯坦福大学的免疫学博士。
8月3日本周五晚上19:00,免疫学博士给我们带来一场讲座——如何应对“疫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