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哲思想法

我眼中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1人  清风细语入我心

      忙里偷闲在手机上观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影片。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平淡、没有张力的电影之一,但是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电影的切换,场景,音乐让人叫好,单单演员的表演就令人叫绝,那种感情恰到好处的拿捏。电影里每一个场景的变幻,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里都是语言。

        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Lee在自己的一次失误中使自己的三个孩子葬身火海,因此和妻子离婚。他试图自杀,但又不能如愿。没有人判他的罪,但他自己已经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从此变得麻木不仁,犹如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

        用《海边的卡夫卡》里的这段话来诠释《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影片所暗示的人生的无助感再合适不过了: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幻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幻脚步。你再次变幻脚步,沙尘暴也变幻脚步 —— 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方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

        这部用无数次停顿来控制感情的影片,没有撕心裂肺的恸哭哀嚎,更没有大力的渲染来煽情。整部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画面不停的跳跃,每当感情要迸发的时候,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就会闪现出来,和上一首首应景的音乐……犹如一首优美中蕴涵着哀伤的散文诗,却又能从主人公Lee的细微的神态变化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动,那种深深的无助感、对现有生活的麻木感,让人心疼的同时愈发感受到人物所承受过的巨大伤痛。

        影片中的对比手法也非常精妙:主人公Lee的死气沉沉和侄子的青春活力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一个代表着绝望,一个代表着希望。这种希望能否唤醒对生活深感无望的Lee呢?这也是哥哥为什么安排Lee做他儿子的监护人的原因吧。虽然最后仍无法一起生活,他仍然认为:I can't beat it ,他还是决定离开曼彻斯特,但他露出的那个灿烂的笑容又说明了什么?最起码内心已没有当初那么苦涩,已不再如行尸走肉般对周围的一切无感。

        这样的两个人和《绿皮书》中的唐和托尼非常相似,高贵优雅的过于呆板的黑人艺术家唐和粗鲁干脆又有趣勇敢的白人托尼,在相互陪伴巡演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相互影响的事件,最后两个人都受到了对方的影响,都有所改变。唐变的接地气了一些,可以开心的吃炸鸡,并坚决拒绝了白人的侮辱,在车上也能自由的交谈。而托尼由开始的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到写出动人的情诗。人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我相信,Lee和帕特里克同样可以相互影响,同时也因为有了监护人的责任,责任也能帮助人减轻痛苦,不得不坚强的活下去。

      遭遇变故后的Lee和遭遇变故之前的Lee的对比。变故之前的Lee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爱玩,有很多朋友,非常健谈和快乐。遭遇变故后的Lee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感觉,表情木讷,哥哥去世时他的表现依然是麻木的。不时出现的冰天雪地的画面是不是也象征着他冰封的心呢?

        景色和季节的对比也和影片的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影片的开头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到结束已是绿草如茵的春季。

        让人喜欢的地方还在于:整部电影没有说教的痕迹。能够说的出口的痛苦不算痛苦,真正的痛是说不出口的。男主人公的那种含而不宣表演非常精湛。另外,作为男性,他不可能像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诉说他的不幸。他的感情就蕴涵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中。这便是演员的高明之处。

        结尾更是寓意无穷,治愈伤痛是需要时间的。他的笑容代表什么?Lee真的会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来吗?也未可知,电影没有继续演绎,而他的人生还会继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留给大家的是想象的空间。

        总之,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细腻的演绎也需要用心的欣赏,对于生活中有过巨大创伤的人更能感同身受,或者也可以作为治愈系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