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学习思考和习作总结—2019

2022-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平999

摘自我的简文《2019,我这一年》。

学习

2019,是不平静的一年,是事情较多的一年,是有考验有成长有攀跃的一年,是更深层次思考人生和生命的一年,是内心可以掌握平静的一年。

关于读书学习

学习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写日记已成习惯,记录每天需要记述的点滴,观照自己的情绪,对发生的一切心平气和,静静观察思考,做一个旁观者,分析原因,定下目标,减少被情绪绑架的时候和频率,对自己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赞叹,对自己没有控制住的情绪提出“你又犯了”的警示。

樊登读书会每周一本书,对我思想的开阔、格局的提升依然帮助甚大。年终,樊登读书会发送个人阅读报告,记述了我一年来的读书实况,可喜可赞,但我已没有往年的激动,有的是对自己听书学习的欣慰和赞许。

听樊登讲书,每周一本已不解渴,为此,一方面我购买了樊登读书会知识超市的课程,收听知识大咖们讲书,为我打开了多扇窗;同时,购买实体书30多本,仔细研读樊登讲书后引起我兴趣的原著,非常过瘾。另一方面,在喜马拉雅APP上还购买了我感兴趣的几个付费讲座,受益匪浅。

我越来越相信,你读过的书、悟出的“理和道”都会对你内心有不知不觉深深的滋养,让你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淡定,越来越能活出你本来美好的样子。学无止境,越学习,越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遗憾年轻时虚度了光阴,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没有提早享受。

受朋友之约,参加了“致良知四合院”的学习,自费购买了40本公开发行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分发给亲朋好友,对书中的理念和能量认同,但隐约觉得这本书编印的质量一般,有随意、重复和结构不严谨之感,但是四合院的志愿者们使大家建设自己心灵品质,反思反省,垂直攀升等理念方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年底,有些媒体对他们的学习方式提出质疑,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任何学习,都不要偏执,不要盲从,结合自己,学有收获,学有所用才是正道。

关于习作

在简书平台写作也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产量不多,质量不高,为记述为回忆,都是有感有心而发。目前,只要想写,还是不费力气,虽朴素,但还流畅,能把心里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这一年来,有些犯懒,但是对我这种自说自话的朴素写作,还是非常喜欢。这也为我以后的生活增添了一项乐趣,所以我目前能够安静独处,应用简书随心写作也是功不可没,使我能够独乐乐,乐在其中。

对母亲去世的思考

正月初四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在端午节后竟一语成谶——“明年的初四聚会就不会再有我了”,当时我还以“大正月说这种话多不吉利”回应母亲,她很平静,不急不燥,随口说了句“不信你们看”。

母亲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觉知的,虽然因为她的出生年代、成长环境、自我认知,亦因为她有文化、爱多虑、爱生气,决定了她思考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情绪,但我一直认为母亲较于同龄人还是冷静和理性的,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知和了解是很透彻的,可是年老后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和她一辈子的要好要强、做事不喜欢别人帮忙的特点和风格形成强烈冲突,难以接受,又难以解决,一直扭转不过来对现实的认同,现在想来她当时说这句话是多么的无奈,无奈的竟有些平静。

我们姐妹五人在母亲有生之年,非常细心地竭尽所能地孝顺,但我们还是没有关心到或没有真正关照到她深层次的内心,也没有竭尽全力去解决她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助和无力,当然,这是需要母亲自己的配合和有意识才能解决的。

回想母亲宫颈癌的发现与治疗方案,直至今日,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没有遗憾的。一位83岁的老人,直到最后进入医院,都能生活自理,每天饮食规律,最后因出血不止必须住院,姐妹五人尊重父亲母亲的意见,沟通住院时间和治疗方案,一切顺畅,以尽可能减轻母亲痛苦为原则,治疗22天时间,从入院到去世,从清醒到离我们而去,容不得我们愿望的稍稍满足和转折,只容得我们一直轮流守候在身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那么匆匆。“匆匆”的安慰是让母亲少受了些罪,“匆匆”的残酷是母亲离开我们太快了……

这期间我用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支撑我自己,影响我姐妹,与医生科学有效沟通,相对平静和耐心以及理性和坚定,使住院22天的母亲少了些挣扎,亲人少了些纠结,医生少了些忧患,母亲最后受到了尽可能多的临终关怀,走得很安详。殡葬仪式按照风俗和父亲的安排,得体,圆满。期间我记了日记,写了6000多字的《忆娘亲》,记述了娘从生病、治疗到病逝的过程以及娘的这一生。

娘走后,我一直在思考:通过母亲晚年的生活和病逝,我悟到了什么?在母亲年老这几年,伺候母亲、发现母亲生病到整个治疗、病逝、送走母亲的过程中,我和“我们”从中被考验和被检验了什么?这些很重要。

从母亲的晚年生活和情绪表现,生病、治病到病逝,近距离照顾的我能感觉到她对孩子们的依赖和依靠,60后的我和我的姐妹们也能做到对她的外在的所有的满足,洗澡洗头剪发剪甲,按摩身体,坐在客厅趴到床上跟母亲聊天,我也曾尝试深层次地和母亲聊一些情绪管理和生老病死的问题,让母亲正视现实,同时明白自己活着有意思:不是还能做多少具体的事情,而是你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试图改观她的情绪,但一直没有使母亲有根本性的转变。我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出现:人的自我成长太重要了,真真是一辈子事,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掌控。

孩子们在吃喝穿用方面竭尽所能,多看望,常陪伴,勤聊天,不色难,选医院,找医生,但是解决不了母亲因年龄的增长导致的身体状况的下降、身体上的疼痛、情绪的不稳定、心情的恶劣,尤其是母亲自己内心没有意识到需要改变,她的许多年的成长意识的缺乏,导致自己心力的不足,只剩下一味的难受、难过、无奈、焦躁和焦虑,孩子们的尽孝成为母亲期待“过去看望”的习惯和母亲心理的一点点安慰,或是“有事未能及时过去”随意生气的理由,未能成为解决母亲心理根本问题的良药。

老年生活的幸福不是等到老年才去思考和安排,而是在年老前,在现在,每个人的现在,没有早与不早或晚与不晚,有了意识就开始重视和思考,相应地有学习有方法有探索的行动。

我跟母亲探讨过,她高兴时有过认同,但身体的难受或不如人意制约着她,不想思考,没有心力思考,只能任由情绪发泄或泛滥,大部分时间处于被身体和情绪捆绑之中,让别人看似幸福的生活,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有文化的母亲,70多岁时还看《今日说法》,和我讨论国家大事,80岁以后就不怎么看电视了,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没有任何好奇心,五个女儿尽心尽力孝顺和陪伴,抵不过她心力的弱化,和大多老年人一样,认为别人都是这样老去、离世,我能改变的了什么?认知的匮乏影响了她晚年的生活质量。所以外在的一切安排再好,扫不走她心中的灰尘和阴霾。

如果她能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无常是生命的常态,把心态放平,换一种看法,就可以换一种活法,也许母亲就不会那么忧郁,多年心底的不舒展就不会积攒;也许就不会形成最后的肿瘤,或者形成肿瘤后平静接受,不发脾气,心平气和,对肿瘤的发展也许有抑制………所有的所有,已不复存在,但分析和启迪必须认真思考:做儿女的关键责任是什么?活着的儿女和即将老去的老人或我们如何去更坚强更有质量地活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母亲晚年本是自然的身体状况下降,食欲不振,有了肿瘤也没有疼痛和影响日常,但她内心深处不接受或是抵触年老体衰的现实,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心力不足以支撑这些苦难和困惑,生活品质下降。但愿母亲晚年的状况能够给大家一点启示,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人生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修炼好内心,锻炼好身体,让那个清明阳光善良的自我去接受所有的无常和苦难,苦和痛是身体发展的趋势,静和慧是心性追求的目标,思考活着的意义,多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对周围人有意义的事情,去抵御或削减自己身体的苦难和心绪的烦乱,也许我们会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人生的质量。

同时,我也深刻地感觉到,这几年我的学习和多方面的涉猎以及不断地思考,在思想深处形成的一些清晰的认识,到了关键时候,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多选一,显得比较透彻、果断而坚定。更重要的是,与姐妹们沟通顺畅,提出的意见能够顺心舒心地接受,这使得我们在特殊的痛苦时期没有再节外生枝,欣慰之余赞叹自己,同时也赞叹姐妹们也一直在坚持着学习和进步。

又回想起母亲住院和殡葬期间我的血压一直高而不下,有时头痛难忍。心绪的自认平静和身体的显像表现,促使我进一步地思考:亲人在心中如此重要,痛苦在心中极端煎熬,眼睛看到的母亲痛苦实相与行动上的期待和无能为力,使身体不可欺骗地表现出来这些症状,精神力量和理性能力不足以克服和战胜这些,我只是比一般的人稍稍理性一点点罢了,学习和认识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随着母亲的离去,血压竟不管自好了。处理好母亲的后事,上班后我提示自己:祈祷母亲安好,我要精神抖擞,速速进入工作状态,锻炼身体,让母亲看到我的良好表现,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和回报。所谓的悲悲戚戚,走不出痛苦的阴影,不参加任何活动,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激情,我不赞成。我信奉和践行的信条是,老人在世时竭尽所能孝顺,病时做好临终关怀,减少治疗痛苦,走后没有遗憾,把自己的心绪尽快尽好安顿,当然这其中有许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

总之,在新年初始对母亲晚年和离世的总结,促使我一直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我已受益,我将更加受益无穷,同时我也坚信,爱学习善思考勤反思多总结又还算有勤奋觉知的我终会成为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喜悦、越来越喜欢的那个自己。

22年度写作营第318篇,3820字,累计429431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