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的仪式化

2020-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于丽萍_ylp

洛伦兹(K.Lorenz)把攻击视为一种驱力或本能。他认为攻击行为对种的生存有利,人类的攻击行为有其先天的基础。

攻击行为有它的演化过程。蚁群之间的战争是大家都看见过的。鱼类同种间的攻击行为已是动物学家研究很多的课题。爬行动物有互咬、用尾打击等种内攻击行为。鸟类和哺乳动物已发展了高度分化的象征性和仪式化行为,以减少不必要的攻击和争斗。

自然选择使动物演化出高度的结构和功能节约性,个体身体器官的设计使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妙。社会约定的竞争使某些动物演化出惊人奢侈的形体装饰,与自然选择之节约性呈极其鲜明的对比,如:大角羊雄体的角弯曲成螺旋形,外侧的弯曲部分可长达1米以上;雄孔雀体长75厘米,后面却拖着一条约150厘米的长尾。这些都只是为了求偶时竞争取胜的表演。其实,人类两性的不同服饰和为博得异性青眯的表演行为,性质与动物并无二致。动物学家把社会定义为个体的组织,它能够为成员之间的竞争提供约定的范式和规则。面对种群外的大环境,社会组织有利于种群之持续存在。对种群内部来说,社会组织既可减少不必要的血腥斗争,又使攻击这种有利于种族生存的本能不至于退化而采取约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总之,动物演化使攻击本能在种内变成了愈来愈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的约定竞争形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