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更文800字点赞散文

《道德经》(37~39)

2023-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字你好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大道”常常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世间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的。

侯王将相若能坚持学道行道,老百姓就会上行下效,自我化育,充分发展。

化育发展过程中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无名·朴”来镇住它。

如能做到不争名夺利,朴素诚实,就不会产生贪欲。

没有了贪欲和非分之想,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天下将自然安定,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最高的德,隐而无形,不处处标榜,这样是有德的。

低下的德,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处处标榜,这样是无德的。

上德者遵循天地之规律,不去失常妄为,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

下德者表面上遵循天地之规律,却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所以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去干预。

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

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

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到人的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

所以说失去了“道”后,才有了“德”,

失去了“德”后,才有了“仁”,

失去了“仁”后,才有了“义”,

失去了“义”后,才有了“礼”。

“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处处讲礼,从某种程度讲是社会开始有祸乱了。

智辩之人,后天学来的有些巧辩知识,对道来说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

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

所以要懂得取舍,不能舍本逐末。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就会清明无天灾;地就会安宁;神就会很灵;山谷就会水源充沛;万物有道的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君王有道,就会正天下。

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明,恐会崩裂;大地不安宁,将会有许多灾难发生。神不灵,起不了作用;山谷没有水源,将枯竭。万物若无道的滋养,万物无法生长,将渐毁灭;君王无道则易成为暴君而遭推翻。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这难道不是以谦卑为根本吗?

难得不是这样吗?真正的荣誉其实无需赞赏。

不想自己成为一块光泽的美玉,宁愿自己像一块坚硬朴实的石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