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心理教育

践行零距离对话

2018-04-04  本文已影响17人  陈中海

2018-04-04 盐水(陈中海) 生态亲子路

终于可以讲我和现在的学生的故事了。

前两个星期的一天,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王诗雅发微信给我,说想和我聊一聊。也就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故事:爸爸妈妈不信任我。从那次聊天以后,我发现孩子上课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注意力高度集中,面部表情经常是深度思考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时常飞快的记笔记,眼神时而如潭水深不可测,时而如飞瀑激情飞扬。

我被孩子的课堂表现深深感动了。决定把孩子和她的爸爸妈妈约到一起聊天。我只是帮孩子解决了和家长之间的一件小事,她就能有如此的变化,那么创建一次原生态的亲子现场,又会怎样呢?

每个孩子,每天都要面对四种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功课关系。处理得好,孩子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甚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帮孩子理顺这些关系。

仅仅是处理了和父母之间的一件小事,还谈不上理顺关系,何况只是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进行推理来给她的建议,就能让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那么,何不来一次还原生态现场,说不定可以理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给孩子注入更多的能量呢?

于是,我约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公园的室外茶座见面聊天。首先让孩子还原和妈妈发生争执的现场。因为孩子和我聊天以后,并没有再次和妈妈沟通。今天可以一起解决。

对话结束,问题(孩子应该在哪里补习,家长和孩子发生分歧)解决以后,我说了我的看法。告诉王诗雅:和父母对话,首先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说出支持这种想法的理由。其次,语言要连贯,不能每一句话都只有几个词,不是连贯的一句话。口才是推销自己的敲门砖。

对孩子母亲的现场表现,我是这样认为的:没有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认为,孩子应该执行。把她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认为孩子考虑问题不全面。也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在补习中的作用。因为补习的效率,更多取决于孩子对补习老师的认可度,以及和老师的默契度。

妈妈以后和孩子交流发生分歧后,可以先按孩子的思路行事,当孩子在行动中发现自己是错误的,再按照大人的思路行事。当两种思路都有缺陷时,家长和孩子再把两种思路融合,或者共同制定新的行事方略。

给孩子碰壁的机会,孩子才能学会理性思考,才愿意和家长共同制定行事规则,或者接受家长建议。不要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彼此不接纳对方,我行我素,导致效率低下,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你把她当作大人,她就是大人,你把她当小孩子,她就永远长不大。给她实践并长大的机会。

爸妈工作忙,王诗雅经常自己做饭,洗衣服,完成作业。她是一个有一定自律能力,自理能力的孩子,也正是愿意独立思考的年龄,不然她不会那么晚还要征求我的意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大胆的,渐进式的放手,让她自我成长呢?

爸爸妈妈是做快餐行业的,和孩子的作息时间是完全冲突的。正因为冲突,才养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可能觉得没有照顾好孩子而歉疚,但事实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了,花钱都买不来的能力,孩子具备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做家长的,为什么不卸掉自己的顾虑,放手让孩子成长呢?让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呢?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

在孩子和妈妈的对话中,双方都存在的问题是:自说自话。因为心理上都准备让对方接受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没有认真听取对方说话。这样对话的时间越久,敌对情绪越重,不利于解决问题。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听取对方的意见,才能创造解决问题的氛围。

接下来还原孩子和爸爸的冲突现场。早上醒来,孩子认为爸爸看了她的手机,认为爸爸不信任她。我们来听听爸爸怎么说:我当时准备去上班,习惯性地去看看孩子。看到手机屏幕灯在闪烁,就拿起手机,发现手机没有设屏幕锁,我马上就放下了。

孩子的手机不设屏幕锁,是对家长的信任,那么我为什么要去做不信任孩子的事呢?并且,我和她妈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动过对方的手机,更不会动孩子的手机。

听到这里,我发现王诗雅的眼里有泪光,以及如释重负的表情。是被爸爸对自己的信任感动了?还是误解的消除?也许都有。这说明沟通很重要。我对一家人说出了我的想法。

有很多鸡汤文,说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新闻:对周围人有一颗包容的心,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大好人,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自杀了。一个在外面是大好人的丈夫,回到家里却对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家暴。

这是情绪在寻找发泄的窗口。为什么有这么严重的情绪淤积?因为只有包容,没有沟通。没有沟通的包容,只知道应该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孩子和爸爸的冲突,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解决。不需要包容,只需要简单的沟通。

选择自杀的大好人,只有自己对别人的包容,别人习惯了他的包容,他自己也必须被习惯。习惯了在外没有沟通的包容,回到家的丈夫,也没有沟通地用家暴发泄情绪。

而沟通,更需要技巧。王诗雅提了一个问题:爸爸每次和我沟通的时候,说的话,让我感觉好遥远。孩子爸爸管理着自己的几家快餐店。今天和孩子谈话,也是拿自己的管理经验教导孩子。

这就对爸爸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如何把管理经验变成孩子需要的营养?每个爸爸的经验不同,需要转化成营养的方式都不同。就像当过兵的爸爸,喜欢用拳头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在学校也用拳头解决问题。

拳头不一定没有用,但孩子只知道拳头是方式,不知道方式后面的营养。孩子觉得爸爸的谈话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她没有体验。孩子爸爸提出,下次开职工会议,让孩子参加。我马上反对。

但是,爸爸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旁观。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某孩子不想上学了,妈妈用尽了方法也无济于事。最后妈妈说:我和你上街捡垃圾。孩子同意了。到中午,走了无法3.5公里路,捡的垃圾卖了4毛钱。往回走的时候,孩子提出坐公汽回家。妈妈说只有4毛钱,不够坐公汽,只能步行。孩子看到卖冰激凌,说想买。妈妈说只有4毛钱。看到快餐店,想吃快餐。妈妈将4毛钱给孩子,让他自己去买。

践行零距离对话

没有办法,孩子又累又热又饿又渴地和妈妈一起回了家。第二天早上,妈妈问孩子:今天去上学吗?孩子说去。为什么只有一天的时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俗话说得好:话说一箩筐,不如一巴掌。只有切肤的痛,才会有改变。捡垃圾的孩子,深切体会到,上学的累和捡垃圾的累,完全是天壤之别。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体验的。

没有参与的体验,就没有深切的体会。听来的,看来的,都是别人的体验。对于王诗雅来说,旁听爸爸开会的讲话,就是听爸爸说他自己的体验,仍然很遥远。那么怎样才能参与爸爸的体验呢?

处理具体的工作时,爸爸可以让孩子旁观,参与体验。处理完以后,再和孩子讨论。她会有很多疑问,然后爸爸可以把自己处理工作的思路和孩子处理她自己的一些问题的思路联系起来。这也算是孩子参与你的体验,你和孩子分享你的经验,然后和孩子有效沟通。这跟告诉孩子拳头背后的营养,是异曲同工的。

在同一情景中互动,是零距离对话的基础,是有效沟通的途径,是良性包容循环的润滑剂。如果家长感觉没有多陪伴孩子而内疚,那么,这样的互动,半个月有一次,我认为是最佳频率(对王诗雅而言)。没有过度干扰对方生活,大家都轻松,还能共同成长。

离开茶室的时候,王诗雅又提了一个问题:每次和妈妈沟通,总感觉妈妈什么都不懂。我调侃她:开始嫌弃妈妈了?然后我就提了一个建议:以后妈妈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让王诗雅来帮妈妈解决,而且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寻找办法。

孩子和妈妈都答应了。妈妈扮演问题学生,孩子当妈妈的老师。如果妈妈一个星期有两三个问题请教孩子,这样的频率最好。孩子会乐意接受挑战,努力且热情地服务好妈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最快的成长,是不断被人需要。

和王诗雅一家人的聊天,我总结了零距离对话的条件:一,还原原生态现场,才能有效沟通,消除误解,解决问题。二,和孩子共同进入具体情景,才能让心灵零距离,像量子通讯,无干扰传递和接受信息。

心灵无距离,沟通高效率。

践行零距离对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