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馨”之语读书语文 语花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二三)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31人  雅馨居士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二三)

                        蒲松龄

摘抄:蒲松龄的想象力纠缠于恐怖画面,层层叠加,真假难辨。四五岁岁的想象可能会在七八岁变成真实的记忆。童年记忆的汪洋大海影响观念和意志的形成,但是影响的发生过程,却踪迹难寻。蒲松龄搜神志怪的兴趣,肯定与儿时的记忆有关。

蒲松龄性直、情真、博学、多思,且爱憎分明,这些都是一位杰出作家必备的条件。

柳泉先生酷爱搜神,半岛上的鬼故事,悉数撞进她的脑海。心中神鬼多,举止却阳光,学问人品俱佳。连年听鬼倒是正气充沛,价值观明确,对民间的苦难高度敏感,对贪官污吏、土豪劣胜恨之入骨。这正是蒲松龄身上格外吸引人的地方。元气琳琳的生命,不受所好之物的控制。鬼蜮不可穷尽,魅惑力极强,却未能形成瘾头吸附他的灵魂,扭曲他的生活。笔耕舌耕躬耕贯,穿了松龄先生的一生。

文言小说的,开头便将读者吸引住,这是蒲松岭的绝活。强烈的现实关切深入了鬼狐,世界价值观清晰,这是其他的志怪小说所不能比的。《聊斋志异》空前而绝后,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要管一万年。

感悟:将兴趣用意志凝结成信念,是蒲松龄最让人佩服的地方。蒲松龄小的时候,就对乡村留传的稀奇古怪的鬼故事兴趣浓厚。不仅喜欢听,还能听过后,转头讲过其他孩子听。十九岁考秀才时,居然能将八股文写的像篇小说。蒲松龄对鬼怪的这种兴趣,是一种自觉产生的对世界的认知。不是为功利,也不是为前途。仅仅是因为,发自内心的一种不受约束的自觉性的喜欢。

这种不受约束的喜欢,对一个人身上的影响是非常有持久力的。和时下很多人,想尽办法给孩子人为培养的兴趣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自觉行为,一个是被动行为。因此,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就是因为,思维被套上一个又一个人为的枷锁。一旦期望值没达到,就会失落,沮丧,痛苦,抑郁……

蒲松龄不但喜欢听鬼故事,从二十岁就开始设摊收集各种离奇故事。一干,就是二十几年。无论是坐馆教书,还是场屋拼搏。他总是会随时随地的听和记。周围的朋友,有劝阻的,可他还是一股“傻劲”走到底。甚至影响他赴济南考举人,依然是初心不改。可见,这份源自于童年时期的自觉性兴趣,喷涌起来是多么强烈。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能有蒲松龄的这份纯粹与坚持,那么想做的事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蒲松龄不仅对鬼故事感兴趣,他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常常看似在写鬼怪狐仙,但小说涉及的主题却是非常具备现实意义的:揭露客场与考场的黑暗,毫不留情;讴歌善良忠厚正直,不遗余力。所以,由此看来,源自于生命最初的这种兴趣,它不是喜欢一首歌,一个菜那种浅表性的简单爱好。它会熔铸在人的经脉中,流淌在血液里。最终凝结成意志,扎根于信念的海洋。然后,在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喷薄而出。温暖世界,点亮灵魂。

虽然,蒲松龄一生科举之路坎坷。但一部《聊斋志异》足以让他的思想照亮你我。《聊赵志异》中的故事现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屡见于屏幕。而且,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传向世界。莫言对他的评价说出了所有读懂蒲松龄人的心声:“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俱尘埃。”

越纯粹,就越简单;而越简单,就越久远……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二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