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氏: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专业阅读
苏氏认为,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这是一种终生备课的方式。 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 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 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
教师应该重点读三类书籍 :
(1) 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 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
(3) 关于人 (特别是儿童 、少年 、男女青年 )的心灵的书 (即心理学方面 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没谈到教师专业阅读与实践的关系 ,因为这在他那里是不言而喻、身体力行的。
观照自身:假如你是××老师(语文、历史等)老师 ,你如何安排自己的阅读?你的头脑中 ,是否有相对清晰的学习计划?你有什么困惑? 你如何学习?是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事实证明,很多老师不明白自己领域内的经典,这不是最该下力的地方。自己寻找合宜的书籍的能力,包括及时关注学科领域内的最新动向。可以从“史”类书入手。 这类书会告诉你, 哪些领域哪些人和哪些作品是重要的,择其一二精读之,会渐行渐深,也渐渐知道哪些书可读。但首先,一定要树立这种意识。
根本书籍是所有学员都应该研读的,本体性知识能力高下的标志:
(1)能迅速而熟练地解决 学科的专业问题。
(2)对学科的重要专家以及重要著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过深入研读。
(3)能恰当地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向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 所以我经常觉得,大家还是要相互启发,积极寻找本领域的好书。
本体性知识立不起来,课堂便很难立起来 这是教育学阅读不可能取代的。
干国祥: 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例,当前的“死于教材”的格局,让大多数教师成了语文学科的文盲。甚至名师中,也大多或是戏子,或者是散文家,极少有真正热爱学科背后那个大知识的人。名师中,也有本体性知识特别出色的,例如郭初阳等。 但像魏××,在语文本体性知识方面的水平,就令人惊讶了。如果你看不到,或者不觉得惊讶,那说明了什么?自己睁不开眼,看不见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受工具论的影响,长期只教程序性知识。如果能努力地保持平衡,其实是个效益的问题。 你能想象,魏某会讲出一首唐诗的妙处? 这不是在攻击某个名师,只是在客观地讨论他们的缺陷,并且希望这缺陷不要遮蔽后来的老师。
这些关于阅读的讨论,只是启发大家尽力去想自己需要补足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方向有一个把握。 拿到任何同类文体,一个教法,只教程序化的“怎么读”,例如,如何归纳信息、提炼中心之类。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你要清晰地知道你要什么。对史政学科而言,怎么教是最不重要的,因此,在网师之外,还需要大量啃读相关领域经典,并把网师的哲学课程当成在网师修炼的重点。
你自身真正有的,对优秀学生而言,根本不需要怎么教。当然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怎么教也重要:因为他们不会自动去探索,而对学习困难学生,怎么教就变得非常重要。对班主任来说,教育学心理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小学低段若解决顺利,到高段,由你亲身显现的教什么,将成为第一关键。
如果说修炼本体性知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洞察力,那么,教育学心理学的阅读,则强调修炼对人(尤其是儿童,也包括自我)的洞察力。 但实际上,教育学书籍,恰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透,学科书籍则既要有根 处的精透,也要有足够的数量保证。 现在的一个误区是,大家读太多教育学方面的流行书籍(根本书籍倒未必读过) 这颇为本末倒置。
网师目前教育学先行,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为核心,旁及《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等课程补之。《给教师的建议》因其涉及全面,可作为根本,它未及之处,自有《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等书补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