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风景园林

我放下手中的“农药”,竟看到这般山水!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6人  李望月

我对山石不感兴趣,尤其是乌压压一大片的假山石。

让我这种天天抱着手机打农药的互联网“中流砥柱”根本打不起兴趣嘛!

一堆石头而已,还是假的。

你想啊,满眼假山,还不如出门收拾行李,去野攀历险、登高望远嘞。

死都不会提起丁点儿兴趣,除非世界只剩你和我。

直到一次,一场没安好心的狂风暴雨,彻底改变了我对假山的看法。

--------------------------------------------------------------------

还得从苏州的环秀山庄说起。

这天起了个早,穿街走巷,边吃边晃荡,结果,我迷路了喂!

果然整个苏州地界,都是曲径通幽啊。真的,不骗你,如果你经常去苏州,甚至还能感受另一层境界的曲径通幽。

你看那苏州老爷子和老太,老爷子一脸波澜不惊四平八稳,老太炯炯有神,娇小却不矫柔。

这就是活生生的苏州园林嘛,老爷子们是小径,幽处通万事,心底映丛花,老太们是堵墙,“通幽?你给我站住”,那咱拐个弯儿,幽处更幽,简直绝配 。

-------------------------------------------------------------------------

说回环秀山庄。

虽然迷路了,天生自带定位功能的我,还是七拐八拐找到了这个小小的,环秀山庄。(深藏于苏州刺绣研究所)

来这里,是冲着它的小。

可没来之前不知道啊,这两亩小园子,半亩是假山!天啊,简直像是掉进了园林界的黑洞。

园子稀稀落落只有几个闲聊的本地人和三两学生。心里不禁毛躁起来,只想扎着头从头冲到尾,走马观花结束战斗。

没成想,园子才逛一半,突然天色骤暗,大白天的像是遇着了黑风怪啊。

隐约听到园门口有人喊:要下暴雨了!

心想,我淋雨没事,可不能淋着手里的相机。于是,在豆大的雨点儿落下之前,赶紧钻进了假山半腰的亭子里,避避雨再说吧,估计下不了多久。

奇迹开始出现了。

----------------------------------------------------------------

被憋在亭子里的我,总不能枯坐着数雨点子吧。

暴雨中的环秀山

诺,园子确实不大,此时我正蹲在下图中的问泉亭,被迫听雨声。

拿出手机查百度:环秀山庄占地不大,但其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

哟,还是大师之作,中国之最!

此时手机电量告急!

我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哲学问题:是继续上网玩社交还是放下手机看山石?

挣扎中看着仅剩10%的电量,我选择了后者。

-------------------------------------------------------------

那么,这个中国假山之最,得从造山高手戈裕良说起。

戈裕良出生于清中期的一户贫困人家,富有才华的他自幼就酷爱绘画,为了养家糊口,于是学了叠石这一门具有文人意味的手艺。

除了自身练就了过硬的叠石手艺,还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那个时候,恰巧是江南和京城造园的高峰期。其实自古以来,古人就有痴迷石头的大小文人。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时代,除了擅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表达汪伦之情外,文人们更是发展出,靠收集沉默不语的石头,来寄情心事。

先人们认为“万物有灵”,高山那神秘莫测的峰峦本身就是石头,它们历经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不朽不坏,必然就成了他们崇拜、敬仰的灵性之物。

石头啊石头,我的心事只有你懂。

------------------------------------------------------------------------

古时候的文人们,崇尚陶渊明式的归隐山野。但是结合现实想想,在那个车马不通,通信靠马的时代,山林毕竟偏远啊。

于是精通书画的文人们,开始奇思妙想自己造山引水,来实现心中的乡野桃园

于是这些文人呢,就引领了一场从上至下的“石痴”潮流。

皇家有各种纲,比如水浒传,里面除了有智取生辰纲,还有花石纲!

花石纲是什么?

是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编队(十艘船为一纲)。

尤其是那个爱文艺不爱江上的宋徽宗,组织专门的督查部门,对民间进行大肆的花石搜刮。比如杭州的“造作局”,苏州的“应奉局”等。

叠山高手戈裕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之上,将叠山手艺练到登峰造极了。

动态针分割线

再细细观察面前的湖石假山,好似看到了缩小版的重峦叠嶂。

高耸的主峰,陡峭的绝壁、神幽的山涧,曲折迂回的石洞,全都汇聚于一处山体之上了。

重峦叠嶂

无论是徒步在假山表面,还是穿行在石洞中,湖石透露的光束,仿佛觉出了别有洞天的味道。

石影临水,临渊羡鱼?

山路崎岖

山势渐缓

千百年来,赏石似乎成了文人品格的图腾与符号。

或许他们每当为俗世所扰时,就像我这个被困于亭下的人,反而静了下来,在一方小天地里,坐于石栏杆上赏苍松奇石,飘逸游鱼,耳边厢传来细雅的昆腔。

这古人啊,活的有情趣,不用走出家门,便能体验山中乐趣,真是玩花了有限的天地。

也震惊了沉迷互联网的我。

作者:李望月,同名公众号。公众号ID : liwangmoo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