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族之长鄄马国棠和他的三个女儿
马一鹰/文
【马国棠】
民国时期的“京师国子监”马国棠:马介亭第四子。派名寿性,字命长,号道生,又号芝仙。出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先后进入京师国子监(国学生)[3] 和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1930年,在鸟树下与长鄄交界处的银坑创办铅锌矿,高薪聘请采矿工程师(英国人)。是近代湖南矿业较早的探索者。
补充:
N O.1
1906年,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开明人物开始提出“实行地方自治为立宪之根本”的主张;在群臣呼唤下,清廷于1907年发出上谕,同意在部分省份先行试办地方自治;1909年,直隶、奉天、广东等少数省份成立了自治研究所,培训自治人才;随后,“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成立,从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的立宪派政治人物、教育家罗杰担任所长;清末开始的自治运动一直持续到1914年袁世凯下令停止为止。马国棠进入京师国子监和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学习的时候非常年轻,也就20岁刚出头。
N O.2
同一时期和马国棠在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学习的,还有他的姻亲刘继藜(四都人)。
N O.3
英国采矿工程师一直住在新屋院子马国棠次子马笃材家。有一天,他行走在隘门口;从玉屏山做法回家的湴泥冲金公房道士马永芹(纫发),见到金发碧眼的他以后大惊,以为撞鬼了,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法术用尽,也没有搞明白。最后,各自在马国棠、马楚材、马笃材等人面前诉说着委屈;马永芹说:“今天撞见鬼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凶猛的鬼,搞不定。”英国采矿工程师说:“今天撞见一个疯子,真是莫名其妙。”——马铁凡提供
【马国棠的三个女儿】
N O.1
马馥兰及其书法马馥兰:又名馥蓝。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生于长鄄。
其丈夫陈剑梅,出生于隆回县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望天土劳山腰“陈家大院” ,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陈伯万第三十代孙;父亲陈亿丽是清末贡生,祖父陈宗孝是清朝六品官员。
其父亲马国棠,是开明绅士、近代湖南矿业较早的实践者;其堂兄马非百和马子谷,是隆回最早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胞兄马巨材是马列信奉者、意志坚定的革命家;其堂姐马芳兰,早在1927年时就投身革命,组织妇女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
在兄姐们的影响下和支持下,马馥兰同情穷苦人民,支持革命。1935年12月13日,贺龙率领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进入隆回境内;马馥兰主动提供祖屋“陈家大院”作为司令部;14日,贺龙当时即安住在后正屋右间房内。与此同时,还慷慨资助红军钱粮。
红军离开“陈家大院”后,马馥兰持续支持进步事业;曾于兵荒马乱之年乘轿飞奔至黄金井迎风坪刑场,刀下解救革命军人。
马馥兰知书明理、克勤克俭、广施善行、睦邻乡里。逢饥荒之年,布施乞讨饥民粮米每以升计。无论丰歉之年,除按比例分粮外,年底均要宴请佃户以酬其一年劳作,逝世数十载后,仍有村户感其恩念其德。每省亲,必备鞋两双,一双与轿夫同行,将至家门,方换鞋乘轿。
N O.2
马礼兰和长子周小元(右)马礼兰:才东公房马国棠次女。又名礼蓝。出生于1916年。丈夫周汉生出生于高坪马落桥一大户人家,毕业于北洋马医学堂 [3] ,是国民革命军军医;1952年以前,和丈夫一起生活在云南,育有二女二男。
N O.3
马雪兰:才东公房马国棠第三女。又名雪蓝。出生于1919年。一生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晚年在邵阳,每天坚持看书读报,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如果有一天看不到报纸,就会怅然若失、闷闷不乐;对家族的历史倒背如流,人物故事如数家珍。其丈夫是出生于高坪富延名门望族、毕业于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 [4] )的早期地下党员、著名诗词作家刘一禾(堂祖父刘绰哉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蔡锷的启蒙老师)。——刘时英提供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5]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国子监,是晋武帝“创建国子学”以来的学子们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最高学府,隋朝以前称为“太学”;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隶属礼部;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中考核选拔,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统称为国子监生,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高可授予五品以上的高官;清朝后期,设置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予相应的官职。贡生、监生比秀才好的地方在于,就算科考不中,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比如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称为国学生、国子生、太学生,见习期满可以补授官职。
[2]
国立东南大学由郭秉文、张謇、蔡元培、王正廷、沈恩孚、蒋梦麟、穆湘玥、黄炎培、袁希涛、江谦共十人于1920年联合创建,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在中国大学中最早设立了生物系(秉志)、地学系(竺可桢)、数学系(熊庆来)。
[3]
北洋马医学堂: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在河北保定创办,辛亥革命后改名陆军兽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4]
民国大学:1917年4月创办于北平,创始人蔡元培、董事长张继、教务长刘彦。1923年5月,迁入宣武门内太平湖醇亲王府(今鲍家街中央音乐学院)。七七事变后,先迁河南开封,再迁湖南长沙、益阳、溆浦,最后定校在宁乡;校长鲁荡平,教师有翦伯赞、刘豢龙、谭丕谟、陈天倪、张天翼、鲁实先、曾作忠、王长平等;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补充: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毛泽东就读湖南一师时的老师王长平1934年被鲁荡平聘任为教育系教授。)
[5]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