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那件动动手指头的小事儿
文 | 芹菜
一件小事,1天没意义,10天没意义,100天1000天,时间会赋予它意义。
2018年伊始,我开始在朋友圈做读书笔记分享。每天早上来一段,以刚好能够在朋友圈显示全文为标准,再精心找张配图,如今已经311天了。多次和人谈论这件事,现在,我就来认真梳理一下这件小事带给我的意义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394252/7de86f91605e514a.jpg)
01,倒逼输入,完成少量基础素材积累。
为了持续不断的输出好的内容,我必须要不断的去阅读、去寻找,倒逼输入。找到素材要编辑、整理,使之刚好能够适合朋友圈的分享。
这种简单的输入输出方式让我完成了少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我记得很清楚,大概在DAY150天左右的时候,我明显感受到写东西比以前顺畅了很多。
02,获得反馈,动力十足。
有人加我为好友,很直接:奔着你的朋友圈而来;有人每天都会去看我的朋友圈,其中包括我的领导;有人持之以恒的点赞,有人持之以恒的发表观点;也有那种在微信里很久不说话,一见面就说“那天你发的那个,我觉得说得特好……”,你瞧,多好的话题。
这种简单的互动让我和陌生人有了一个开始,有了一个话头,也有了“粉丝”……我丝毫不怀疑,如果有一天我没发了,他们会来询问我,为啥不发了。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得好好想个理由,发个公告。
你看,连自嗨都变得有理有据。
03,改变生物钟。
曾经的我爱睡懒觉,为了完成早上的朋友圈,慢慢的,我会固定在7点左右醒来,等我编辑好发完瞌睡早跑了,完全不想再睡回笼觉了,节假日这种感受尤其明显。
04,心态变了。
有人说我每天煲鸡汤。我哈哈一笑,也不辩驳。因为只有我自己感受得到,这一年来,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很多,接受了很多以往不能接受的事情,理解了很多以往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不再轻易去评价别人。
看见别人的生活,能理解;反思自己的生活,能自省。
05,时间的记录。
我每次打开朋友圈,从Day1到Day310,我清晰的知道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300多天;看着某些内容,我甚至能想起当时的心境,我为何会这样发,发生了什么,我试图想借这个说明什么。
当然,大多数时间,只是读书摘要而已。
最奇妙的事情在于,我为此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其实就是我建了一个微信小号,专门用来存放我随时随地看到的、想到的素材。有人问我,“如果有一天你找不到内容发了怎么办?”“哈哈,我的小号里通常会有未来一个月的存量”。但是,你知道吗,当一个月后,我来回看内容的时候,我竟然瞧不上了。不得已,我又得重新去找内容。而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竟然还很高。
06、心境的记录。
最近我在发杨绛,源于我在看《杨绛传》。所以你就知道,我看过的书,关注的公众号其实都藏在我每天的DAY里面了,尽管不是全部,但大部分都代表了我正在关注的内容。
当我再次翻开,我就能知道那个时间段我正在看什么。
07,用过即删。
为了保证不重复,用过的素材马上从素材库中删除。所以一旦素材库内容少了,就代表那段时间我看书少了,收集少了,说明我懒了。
即刻整改。
08,图片。
有人专门问过我,我的图片从哪里来?感觉配得都挺好。
这个我真的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你想做什么事情,你自然就能去找到各种渠道。
我的图片,来源于平日“微信读书”书里面的配图,浏览公众号看到好的配图随手保存,还有“乐动力”(一款运动软件)每天的日签等。事实上,现在很多公众号都会有日签图片,有现成的配图,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
09,我有标签了。
每当向一个牛人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总会说,我能坚持,朋友圈坚持分享几百天了。多好的噱头!多好的案例!
10,也有找不到意义的时刻。
当然,也有发得很麻木,找不到意义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好想放弃,因为我感觉找不到任何意义了。尤其是,有人因为我发的一段话和我抬杠,质疑我的人生,我真的太难受了。我挺生气的跟老公说:再也不发了。老公说,没事,这种事情随意就好,你的朋友圈,发不发你可以做主哈。
第二天早上,默默的又发了一段。
越发越觉得没意思,可每到第二天早上,手指头不听使唤,总会来这么一段。看书看到好的词句,总忍不住粘贴复制或者摘抄到数据库里。
就是这样,条件反射,循环往复。
11、目标不再是目标。
我原来的目标是发足365天就停止了。那时觉得365是个多浩瀚的工程啊,现在觉得,时间会给你答案。
类似这种小事,时间就是财富,岁月会给你回馈。
这是贯穿整个2018年我在做的事情,非常小的一件小事。小事本身没什么意义,坚持久了,时间会给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