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 一位有色矿山家属工的真实故事
一位有色矿山家属工的真实故事 刘树东
我的母亲18岁从安徽嫁到了祖国边境的神秘小镇可可托海。最近网上流行的一首歌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的就是这个地方。
几十年前,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务局是国家保密单位,地名、单位、产品都是用代号编制,甚至地图上找不到 “可可托海”这个名字,几乎与外界隔绝。因为这个偏僻的小镇隐藏着与共和国命运攸关的秘密;“世界上极少见的,蕴藏86种稀有金属的矿脉;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代号为“111矿”,是制造航天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的稀有材料”,各国梦寐以求。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开采的矿石为新中国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的上天入海,所使用的铍、铯、锂、钽铌等稀有金属都来自可可托海。在这一项项卓越功勋的背后,正是国家自然灾害多的最困难时期。我的父母亲在这极寒的地方,战严寒、斗风雪、忍饥挨饿,用一颗忠于祖国、感恩祖国的心,将一克克矿石挖出来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这里母亲因工致残,忍着巨大的伤痛,轮椅相伴近29年。母亲在这艰苦的年代,历经艰难困苦支撑起我们这一个家,是多么的不易。受伤后用顽强的毅力与伤痛抗争,又是多么的坚强,虽然没有工伤待遇,但也无怨无悔,默默的用善良承受了一切心伤。时代造就了可歌可泣的母亲,此文为母亲讴歌,留下对亲爱母亲的深深怀念。
三号脉地质圣坑嫁到新疆
母亲1946年,出生在安徽蒙城县的一个小村庄。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自幼失去了父亲,因为贫穷没有读过书,是我的姥姥拉扯着大姨、舅舅和母亲3个孩子长大。听母亲讲起小时候,为了生存吃尽了苦,吃野菜、啃树皮,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生活的不易也养成了母亲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
父亲也是生在安徽凤台县的一个小村庄。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9年随着 “鄂皖苏”支边青年24.5万人,来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被分配到新疆有色局下属的可可托海矿务局,有幸成为祖国国防、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和偿还前苏联外债的一员。
上世纪60年代初,支边青年不怕吃苦受累,最大的困难就是边疆女性极少,小伙子们娶不到媳妇,情绪不稳定,扎根边疆建设的思想不坚定。为此国家也大力宣传和鼓励,为边疆和内地青年男女牵线搭桥。
1964年,母亲受当时社会的宣传和鼓舞,另一方面也是与命运抗争、摆脱贫穷。18岁带着美好的憧憬嫁到祖国最西北边境的矿山“可可托海”,嫁给了30多岁的父亲,成为了一名矿山工人的妻子。无形中也成为了祖国边疆建设繁荣稳定的奉献者。
母亲怀揣着幸福和希望,本想着为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可造化弄人,事与愿违,却给了母亲一生的苦难与不幸。
家属队工作
父母亲成家以后,不久就有了孩子,每隔两年就有新的生命壮大着家庭,哥哥、妹妹、弟弟和我,四个孩子相继来到了这个世界。人丁兴旺,可是养育四个孩子还是非常困难。那时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四个孩子,靠一个人工作,生活艰难。企业都在大干快上,加班加点,人力缺乏。为此,国家提倡鼓励家属出来参加祖国建设。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众多的国有企业职工家属纷纷走出家门,随丈夫来到工矿企业,参加矿山的建设。母亲积极走出家门,用那柔弱的身体挑起了矿山最艰苦的工作。
当时可可托海家属队有基建队、宝石队、蔬菜队。基本上都是妇女们,一天干8小时挣得10个工分,一年除去冬天最冷的几个月,干7、8个月也就挣几百元钱。她们不是正式职工,干的都是最苦、最累、最赃的活。后来,有了大集体才叫大集体职工。为当时可可托海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记事的时候,记得母亲在基建队挖管道沟,3米多深的管道沟,一锹一锹的把土从底下甩上来,土层挖完后,就到最下面掺杂着鹅卵石的砂石,鹅卵石很容易滚落伤人,所以要用力甩到挡墙的后面,母亲干瘦的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一天8小时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母亲在基建队干了几年,工分低,就去了宝石队可以多增加一点收入。
宝石队的活儿与矿石打交道,比较危险也比基建队的活重。整天趴在矿堆上扒石头、翻石头、捡石头、砸石头。最累的活儿还是砸大块、背麻袋;象办公桌大小的矿石,几个家属工用20磅的大榔头轮番的砸,一口气能砸上5、60锤都是体力相当好的人,硬是把大石头砸成小块,再用小榔头把里面的宝石选出来,手指经常砸烂、磨破,包着白胶布。背粉石(低铁锂辉石)的时候,一麻袋矿石60公斤左右,人背着上坡,要走将近100米,一袋一袋倒成大堆,一个人一个工班要背上2吨左右,母亲一天下来累的是筋疲力尽,腰酸背疼。真的不容易,现在的女人不敢想象。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去母亲干活的矿尾堆上,看见母亲戴着灰色的帽子,穿着灰色的上衣,灰色裤子,磨损的已经发白,衣服的袖肘上和裤腿的膝盖上补着大大的补丁,高高的举着大榔头,嘴里嗨、嗨的小声喊着,砸下去的时候还咬着牙,一锤一锤砸在大石头上,汗水不停的从脸额上流下来,抬头擦汗的时候,我看清楚了那就是母亲,永远不变的“剪发头”,又黑又瘦的脸上,看到我时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在火辣的阳光照射下,母亲的嘴唇有些干裂,汗水浸湿的衣领上泛着白色的汗渍。我多想帮帮母亲,可那榔头,我根本举不起来。这是母亲瘦弱的身体为美好生活迸发出的潜能。在这艰苦的劳动中,母亲没有退缩,为了希望而不畏艰难困苦,看到自己养育的孩子已经渐渐长大,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个身影一直深深的映在我脑海里。母亲是干什么事都不甘落后的人,为了超额完成任务经常加班加点。母亲少言寡语,温和柔弱,遇到争执,总是谦让,看上去是经不起事的人。其实在我心里,母亲却很刚强,有自己的原则,不愿斤斤计较,是里外大小事都能担当的人。
为了填饱肚子
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三、四个孩子。我们兄弟三个,都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都很大。有一个时期,每月定量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到了月底就接不上。男孩子少的,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有的有点余粮,母亲就讨要过来,补贴孩子的肚皮。母亲很少求人,但为了孩子,也不怕难为情了。真心感谢当时帮助过我们的邻里乡亲!即便这样粮食还是不够。母亲总是紧着孩子们,自己吃的很少,饿着肚子还要去上班。有一次,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做了一顿稀溜溜的菜糊糊吃完了。不懂事的我,对母亲说;“妈妈我饿”。母亲又黑又瘦的脸上瞬时滚下了泪珠,哽咽着说道:“妈妈也饿,没办法,忍一忍就过去了”。下班后母亲借来了点玉米面,熬糊糊,照常洗衣服,照顾一家人吃喝拉撒睡,操心孩子们的学习、作业,很晚才休息。日子虽苦,但可以看出母亲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这样的困难从来击不跨乐观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们填饱肚子,父亲、母亲只要一闲下来就带着我们,开春挖野菜,夏天捞鱼,秋天去拣麦子、溜洋芋、砍柴火、拔野油菜,快入冬时还要腌咸菜、晒干菜。入冬以后,到锅炉房去捡煤核,赶早5点多起床,晚了就被别人捡完了。为了能给孩子加些荤食,父亲到附近的屠宰场去买较便宜的羊杂碎和牛杂碎。一买就是两大麻袋,冻得硬邦邦的杂碎,化开后,母亲冒着风险到河上的冰窟窿里去清洗,两手冻得通红,收拾好够全家吃一冬天。(可可托海的冬天非常寒冷,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会要人命)。慢慢的国家政策好了,私人养点家禽管的不是那么严了。父母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喂起了鸡、鸭、鹅,后来还养了羊。生活上有了很大的好转。
母亲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学啥会啥,虽然不精,但能够满足自家的需求。自己学会使用脚踏缝纫机,裁剪做衣服,做鞋子,织毛衣,还学会了理发。理发这手艺都是在父亲头上练出来的,是父亲的专职理发师。冬休的时候,就给家里人做衣服、鞋子等,手艺全部施展起来,忙个不停。只要是为生活能想到的,父母亲都尽全力做了。那个时代父母把我们养大真不容易。
邻里乡亲
父母亲待人真诚和气,乐于助人。家里来了老乡、朋友,父母就尽力挽留,在家吃饭,那时凑上一桌饭菜多不容易啊!把留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待客。邻里乡亲有求必应,帮忙干活不惜力气。父亲经常帮助邻里乡亲做点木工活;修门、修窗户、做家具。那时候都是免费的,最多就是吃顿家常便饭。
父亲为了方便家用,做了个 “拉拉车”,能够装2、300公斤东西。砍柴火、捞鱼、拉煤、清理积雪的等用处可大了。周围邻居都来借用。我家住的房子是给周围居民供水的“供水点”,借车的人就特别多,很多人都以为是公家的车,用着也不爱惜,坏了父亲就修修,从来没有埋怨过,也没不给谁用。有一回,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来借走了车,父亲忘了是谁,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人家说:“车把断了,以为是公家的就没着急还”。父亲取回后修好。大哥气的要找那人理赔,母亲说:“都是这片区的人,人家又不会修,也没多大的事,你爸不是修好了吗,就别去找事了”。
有时候捞的鱼多,邻里乡亲都来我家院子分鱼,自己收拾的自己拿走。我说:“这是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劳累了一天,跑了几十公里的路捞回来的,都让你送人了”。母亲说:“你困难时别人帮你,都忘了”。是啊!知恩图报,才是人间真情。
父母在外都是好人缘,没有听说与什么人红过脸、吵过架。母亲管教自家的孩子确实打过、骂过、惩罚过。母亲没有文化,平时的作业看“八叉”,考试看分数,哪个孩子考不好,母亲就用柳条子抽屁股,真的管用,这段时期就老老实实的写作业学习。后悔母亲管教的少了,自己觉悟的晚了。孩子们在外面有什么争吵、打架的事,母亲总是惩罚自己的孩子。父亲是从不打骂孩子,最多就说两句。所以,母亲在家里总是操不完的心。
父亲的病与伤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病倒了,转院到乌鲁木齐住了8个月的医院,母亲一个人操持着一个家。父亲回来后,母亲还要照顾父亲,有一点细粮和好一点的东西留给父亲补身体。那时候30%的细粮就是小麦面,70%的粗粮就是玉米面,母亲是省吃俭用。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父亲的病很快好了。
父亲是房产科的木工,1978年父亲在修老木桥的时候,与一个年轻的少数民族职工一起扛一根圆木,没想到还没到目的地,年轻人扛不动了,没吱声突然就把圆木扔到了地上,另一头反弹砸下来,当场把父亲砸的昏死过去。(修桥的圆木,直径都在20多厘米,长四、五米)住院检查断了3根肋骨,一个耳朵也几乎听不到声音,留下了终生残疾。就是这样也没给父亲报上工伤。安全科说是当时房产科怕影响业绩没有上报。父亲找了几次单位领导,说是给解决,拖到年底也没消息了。父母亲都是特别忠厚老实的人,为了单位和工友免受损失,再也没有去找过领导。用善良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
父亲聪明好学,刚来矿山时没文化,参加了扫盲班。听母亲说父亲学习很刻苦,一本带图画的小字典,都翻烂了,经常为了一个字去请教老师。通过一年的学习就能够读书、看报、写家信。为了能更好的工作,自学木工提高技艺。小时候在戏剧班待过的父亲,吹拉弹唱是样样都会。 父亲是老共产党员,经常教育我们,干工作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挂在嘴边的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父亲受伤后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了,家庭的重担又落在母亲身上。
那时候我们都想着快点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哥哥很小的时候就去很远的地方担水,站在小凳子上揉馒头、烙饼子。大的带小的,我和妹妹也学会了洗衣做饭干家务活。
孩子们都长大了
到了1982年,父亲受伤的身体实在扛不住就申请病退了,哥哥初中毕业刚满16岁就接了父亲的班。我在1986年10月,18岁那年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90年复原分配到哈图金矿工作。弟弟、妹妹还在上学。
哥哥和我都工作了,相续成了家。家里的日子好多了,都劝母亲别去宝石队上班了,该休息休息享享福。母亲嘴上:“”好”!可是心里还是有自己的打算,到了来年初春,母亲悄悄的背上工具包又去上班了。哥哥知道后把母亲工具藏起来,可是母亲还是找到了工具。母亲说:“再干一年就不干了”。勤劳善良的母亲是想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在努力去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刻,命运却偏偏给母亲当头一击,希望被一起安全事故彻底的毁灭。
安全事故
1992年4月12日,新疆有色公司可可托海矿务局一矿(就是3号矿脉),电动铲运机司机操作失误,造成了母亲高位截瘫,让母亲后半生受尽了伤痛的折磨,给这个刚刚看到希望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当时母亲所在的宝石队班组叫“绵羊班”,也就是最老实的班组,不争不抢,靠的是笨鸟先飞、早出晚归完成任务。那天,大家早早到了工地,看着挖机离开了矿堆,母亲的班组人员就进入现场工作。怎么也没有想到,电铲司机操作失误,突然失控的巨大铲斗甩回了矿堆,一下就甩到正在行走的队伍里,正巧砸到了母亲的身体上。那是一台前苏联的老式大型电动铲运机,母亲的身体被巨大铲斗揉碎了,在场的7、8个班组人员,嘶喊着抢救下母亲。
在医院母亲整整昏迷了8天,顽强的生命渐渐地苏醒过来,母亲全身多处骨折,尾骨、盆骨粉碎性骨折,还有一根肋骨扎在肺上,最关键的是胸后部的脊椎骨断了。医生告诉我们:“你母亲的身体素质是太好了,伤势这么重,昏迷这么久,一般人是醒不过来的,能醒过来那是捡回了半条命”。母亲没有力气说话,轻声嘴里喃喃道;“还不如让我死了好!以后要拖累一家人,日子怎么过呀”。那段时间,母亲一直想不通,绝食,想死了算了。家人和所有来看望母亲的人无不落泪,都劝母亲,还有希望,你要坚持,大城市有好医院,再去看看,劝母亲一定要坚强。
治疗期间
那个时候从可可托海去乌鲁木齐非常困难,并且路途遥远。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耽误了很久才转院到乌鲁木齐有色医院。又因为伤势严重,加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检查结果非常不好。
哥哥就带着片子各大医院跑,找熟人看片子,看看还有没有一线希望,专家医生都认为没有希望了。知道母亲胸后部脊椎断开、骨髓已经断了,属于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大小便失去控制,永远站不起来了。全家人都悲痛万分,但又不敢直接告诉母亲,怕她想不开,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配合治疗。哥哥一直在医院照看着母亲,妹妹在有色职大上学,白天上课晚上照看母亲。在医院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在家里得人也是心急如焚,都在默默的为母亲祈祷。
为给母亲增添一点希望。媳妇怀孕6个多月,挺着大肚子去看母亲,就是想让母亲看看快要出生的下一代,要坚强的活下去。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克拉玛依哈图金矿到乌鲁木齐要换乘三次车,媳妇一个人,路上车坏了,两车人合到一辆车上,没座位,司机还好就让我媳妇坐在了发动机盖上,到家时腿都肿得发亮。那个时代,也没办法,做事都不计后果,万一出意外怎么办,想想都后怕。
母亲出事前,大嫂怀孕8个月时,胎儿脐带缠颈,胎死腹中,刚刚从痛苦中走出来,身体十分的虚弱,又遇到婆婆如此大难,更是雪上加霜,身心疲惫。一家人背负着巨大的痛苦与煎熬,想尽了办法也无力回天。
母亲因为下半身没有知觉,外伤治疗进展的格外缓慢,直到年底母亲才能够坐上轮椅。每天都被不知哪里引发的疼痛折磨着,母亲尽量咬牙坚持,坚持不住就大喊几声来缓解。儿女们看着心疼却也没有办法。到这个阶段,医生能给出的建议也只有“恢复一段时期再看看”了。经历了8个月的漫长煎熬后,只能回到可可托海家中继续养伤。
家属的工伤待遇
当时宝石队已改名叫劳动服务公司,是可可托海矿务局下属单位,属于大集体职工。单位安排了一人照看母亲,看了2年多,就不在管了。那时候对家属的工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工伤认定上,可可托海矿务局不接受劳动服务公司的工伤,说是家属不同于职工待遇。就是不想让母亲放在可可托海矿务局的安全事故里。可母亲为了边疆的稳定到新疆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去参加工作,落得个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怎么着国家应该给口饭吃吧!
那个时代,事故比较多,邻居的阿姨30多岁,在基建队装土的时候被塌方的土埋在下面,等挖出来时已经没命了,丢下了四个孩子。宝石队有腿砸断的、腰砸坏的、倒矿车轧死的。
因工致残没任何待遇和补偿,母亲没哭、没闹,用一种无奈和一颗善良的心,只能听从了命运的安排。默默承受的这一切是善良母亲的伟大,也是这个时代更多边疆建设者的伟大,为了祖国的昌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热血和生命。
母亲的伤痛
时常的疼痛一直伴随着母亲,那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坐着疼,躺着疼,翻身也疼,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是一阵剧烈疼痛。刚开始几年,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要疼一次,难以忍受的那种疼痛。疼的时候,母亲两个手紧紧地抓着轮椅扶手的立柱,咬着牙,佝偻着身子,憋着嗯……嗯……的低声,好长时间,突然大喊一声:“哎呀,我的妈妈呀!疼死我了,快让我死了吧!”,有时大喊几声,有时就哭一会儿。疼的让人揪心,不忍心再看下去,怎么办呀!一家人都没有办法,专家也看过,就是给吃阵痛药,一般的阵痛药作用不大。后来,医生就给开了含有吗啡的阵痛药,这药管用,但是很贵,一般也不给开。母亲知道药很贵,根本舍不得用,阴天下雨疼的实在不行了才用药。有时睡到半夜大声喊叫,疼痛醒了。邻居都习以为常了。有时路过我家门的人会问:“你妈妈怎么了?这样的惨叫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在虐待老人。这真是酷刑,为什么要让母亲承受如此大的痛苦,这就是上天给一个忠厚老实人的回报吗?为什么呀!谁也不明白。伤就伤了,儿女们可以照顾,为什么还要这样痛苦。母亲啊!你遭罪了。
过了几年,伤痛慢慢的好一些,间隔的时间也长了,大概持续十几年。后来,就疼的少了,也可能是麻木了。母亲能坚够持下来,真的让任何人都得佩服。
其实母亲的心理也是有些疼痛的。受伤后,她还是希望有人来看望她,更想得到单位集体的关心和鼓励,知道她还是为国家建设受的伤。因为阜康地方残联来看望母亲,送来了轮椅、清油、大米,母亲还以为是有色单位来看望她了,很高兴。后来知道不是那回事,有些沮丧,唠叨了好一阵子:“我也不会问他们要赔偿、要待遇,过来看看总可以吧!不相关的人都来看了”。后来,阜康残联又来看望了几次,母亲很感激。再后来,因为母亲换了地方就没有“组织”来了。母亲也没有再提起这些事,可能母亲老了,已释然伤与痛的根源,把这些事都忘了或是看淡了。
重拾生命的信心
拖着残疾的身体,还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母亲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有了悲观轻生的念头。儿女们觉察到了母亲的心思,时常给母亲讲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告诉母亲很快就可以看到孙子。为这些要好好地活下去,去发现生活美好的一面,去体会家庭的温暖,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和精神,去见证这个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儿女们尽力陪着母亲做母亲的工作。说一千道一万,事实让母亲难以接受,情绪时好时坏。
春节的时候,我和媳妇带着4个多月大的孩子去看望母亲,因为这是这一代的第一个孩子。从哈图金矿到可可托海,春节前会有一趟专门送工人回家过年的车。这趟车需要两天的路程。越往北走天气越冷,加上那时候汽车的暖气不好。我和媳妇就一直互相裹着给孩子取暖。旁人见了都说我们“‘勺子’么,这么冷还带着孩子回家?”我知道大家都是好心,可我也有我自己的心愿啊。幸运的是一路都比较顺利。
母亲见到了孙子非常高兴,有时都能忘了疼痛,或是忍着不吭声。更开心的是,大嫂在这时候也重新怀上孩子。家里又燃起了喜悦的气氛。我们告诉母亲,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看到你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见不到儿孙满堂,不能想着离开。母亲很高兴,第一次带着信心的说了句:“希望会有那么一天,看到儿孙满堂我就瞑目了”。
靠着这些一点一滴积累的希望,母亲转变了思想,逐渐有了要好好活下去的决心,开始坐在轮椅上锻炼,尽力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鼓励母亲,哄母亲开心。大哥大嫂也竭尽全力操持着这个家,把家里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慢慢的这个家庭又进入了新的生活状态。母亲在,一个完整的家就在,子女们的主心骨就在,母亲的牵挂就是孩子们的归期,就能凝聚起家的团聚,每天见到孩子们就是母亲的安慰。也许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母亲努力坚持了29年,不仅看到了儿孙满堂,还体会到了四世同堂。
儿女们的孝心与责任
儿女们的精心照料,母亲渐渐地适应了轮椅上的生活。1997年,全家从可可托海搬到了阜康有色苑,住进了单位集资的新房中。弟弟从电大毕业后分配到了阜康冶炼厂,弟弟和妹妹与父母亲同住,照顾着父母。
父母亲一直都很怕去医院,也怕花钱。有点小毛病,就自己买药,用土方子给自己治疗。父亲的关节炎,用艾叶捣碎包在膝盖上,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疗效,每次疼痛父亲包一包自己的腿,都说好多了,坚决不去医院。母亲也是如此,知道家家日子都不宽裕,省吃俭用,一丁点东西都不浪费。
妹妹因为工作,离开了阜康。弟弟那时开始一个人照顾父母。因为父母都受过重伤,还是经常生病。一次父亲和母亲同时病了,弟弟一个人,把父亲刚送到医院,马上又要回去要看着母亲。医生劝说:“你不能走,你父亲需要照顾”。弟弟只能无奈地说:“家里还躺着瘫痪的母亲,也生病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医生很同情,却也没有好的办法。
转眼弟弟、妹妹都到了婚嫁的年龄,为了照顾好父母亲,都将近30岁才成婚。想想家里拖累着一个残疾老人,有几个女孩愿意嫁过来,去伺候残疾老人呢?弟弟好福气,遇到了愿意为他分担的人。弟媳妇嫁过来后,就和父母亲同住,承担起照顾父亲和母亲的责任,一住就是10年。
三个儿媳妇、一个女婿真是我们家门的福气。都是非常善良的人,相互都能够理解、包容、帮助和支持。照顾父母擦屎、端尿、洗衣、做饭,毫无怨言,没有嫌弃。有事都能够为这个家着想,全家都非常感激。特别是我们的大哥和大嫂,为了操持好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辛劳。
记得有一次,是在春节前的一天。母亲是定量吃饭、吃水果,头天晚上可能是看着诱人的大苹果,忍不住就把一整个都吃完了,一般只给母亲吃半个。第二天早晨母亲没有知觉的下身把不住门,拉稀了。一天换了三条棉裤,整的床上到处都是。妹妹唠叨着和弟媳妇一起一遍一遍给母亲擦身子,洗衣服。这边母亲没有棉裤穿了,大嫂和我媳妇就忙着给现做的棉裤。还有的人就忙着办年货,做三餐,一家人围着母亲转,忙到深夜2点才睡觉。那一回母亲可记住了,任何时候都不敢多吃水果。
奶奶的幸福
坐着轮椅的母亲时刻不忘照看孙子、孙女、外孙女,因为这是她最初坚持下来动力源泉。妹妹成家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弟弟一家是儿女双全。孙子们一回到奶奶家,就要和奶奶躺在一起,听奶奶讲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的都是些行善积德、忠孝礼义的古代故事。我们小时候听,现在又讲给孙子听,每回都还听得津津有味。小孩子们有时候没轻重,争着抢着要推奶奶转着玩,有一次轮椅翻了,都慌着找人赶紧救奶奶,知道关心照顾奶奶,母亲看到这些很欣慰。就是在这样一位瘫痪奶奶的教育下,把勤俭、善良、孝顺、懂礼貌的好家风传承。
到了2010年母亲第一次领到退休金,这是母亲从没想到过的惊喜。这下可以理直气壮的给孙儿们发压岁钱了,原来靠父亲的一点退休金都没有底气。母亲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新疆的“五七工”、“家属工”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每月能领到1200元钱的养老金,这一切都让母亲太高兴了。这得感谢国家,感谢伟大的党,一直没有忘记这些“家属工”。
又一次战胜了病魔
2011年,母亲突发脑梗,嘴歪了,话也说不清楚,一只手受到了影响。因为母亲高位截瘫,医生建议保守疗法。原本全靠双手的母亲,又一次遭受病魔的打击。母亲嘴上想表达什么,却总是说不清楚。子女们心里明白,母亲内疚,又有了轻生的念头。已经经历过一次的家庭,不再脆弱。全家人都劝母亲好好活着,人老了都会遇到不同病,需要儿女的照顾,养儿防老就是这个意思。此时的母亲只能流着泪点点头。随着父亲年事渐高,家里变成了两位卧榻病人。全家人都没有沮丧,凝心聚力,共渡难关。哥嫂安排好全家的大小事,兄弟姐妹、媳妇女婿都没有一个计较的,谁有时间就来轮换着照顾父母,该上班的上班,各家的事也没太耽搁,团结一心共同维系好这个家。母亲出院后还是坚持按时按点吃药,用一只手自己给自己按摩、锻炼。一年后,母亲奇迹般的嘴也正了,能够自己吃饭,说话也变得清晰,锻炼的自己能够滚轮椅,真是奇迹,母亲又一次战胜了病魔。
父亲的离世
2012年父亲去世了,80岁走完了他的人生,在床上瘫痪2年半,严重的关节炎病全身僵硬的走了。
父亲年轻时在农场,经常去“海子口”水电站寒冷潮湿的环境工作。可可托海“海子口”是中国极寒地区,曾经测得过-57°C低温。水电站建在了地下136m的深处,这是因为当时苏联背信弃义,可可托海变成到了前线,考虑到国防建设、战争和保密等因素,将水电站深深的埋藏在地下,他也是当时我国唯一最大最深的地下水电站,至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能目睹他的真容。老一辈人就是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极寒之地,硬是把花岗岩的山体挖空建成了厂房。可可托海水电站从1955年勘探,到1975年四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两千多位前辈在这里付出了整整20年的青春,五十多位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可可托海水电站。截止今天,地下水电站已安全平稳运行了半个世纪,创造了共和国水电史上的奇迹。
父亲是公家人,干起活来不要命,什么“急难险重”的活都是抢着干,很多人说父亲是“傻子”,傻干。听母亲说有一次是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水电站的什么阀门被水淹没,父亲水性好为了救急,潜水3米多深打开了阀门,那次腿脚都冻伤了。后来经常到冬季长冻疮,脚底下的皮全部脱掉。还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犯病时腿上关节肿的像气吹起来一样。最后伤残没有要了父亲的命,关节炎病要了父亲的命。
父亲走了,母亲也没有太悲伤,生命的最后,病痛折磨着他,母亲也看在眼里,知道父亲是解脱了。
母亲的心愿
母亲一个人,我想母亲还是想到各家看看。就把母亲接到了克拉玛依家中,媳妇专门照顾母亲,两年多娘俩形成了默契,生活很有规律,身体状况也很好,一次感冒都没得过。我从矿上回家后,就和媳妇推着母亲去公园、河边转转。媳妇照顾母亲被克拉玛依润福小区评为孝敬老人的模范。
随着母亲的心愿,又去了各家住了住。在妹妹家住的时间最长,妹夫是个好脾气的人,照顾母亲毫无怨言,真是一个女婿半个儿。也没特意安排,谁家方便,就住谁家,母亲对这样好的氛围感到欣慰。
功勋矿山
2020年5月母亲再次回到她奋斗过的地方,也是她最不幸的地方,可可托海。在这里留下她太多的回忆。可可托海已是大变样,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地质博物馆、5A级景区、中国的红色教育基地;祖国国防、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和偿还前苏联外债的“功勋矿山”,“英雄矿山”。到处红旗招展,花团锦簇,尾矿堆已变成了绿草茵茵的停机坪,观景台。矿坑化成了美丽的景观螺旋线。恢复植被,美化房屋,如今,可可托海已是家喻户晓的美丽小镇,告别了那艰苦的时代,绽放着新时代的光芒。
老一辈为国分忧、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每一个矿山儿女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母亲已是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日下,已无心伤与痛苦,更感受不到可可托海的巨变,留下迷迷糊糊的身体,在心里为后人祝福。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一家团结一心,照顾瘫痪的母亲近29年,历经了坎坎坷坷,最终儿女们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为母亲尽了孝心。
不日母亲回到阜康自己家中离世。母亲刘朝美18岁来到可可托海,在这里开枝散叶,感谢可可托海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一家,感谢在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好人,祝你们一生平安健康。母亲75岁最后一程,留在了可可托海美丽的矿山诗画中。一生养育的四个儿女,儿孙们都在为有色矿山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着。您是伟大的母亲,矿山的母亲。
2020年12月12日
我的母亲和最小的侄子 拍摄于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