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我们的不是那盘番茄炒蛋,而是那个彻夜未眠的母亲
最近各大头条可被招商银行信用卡的这则《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给刷爆,看完这则广告片的人群既有感动不已、也有开骂傻X的存在,用褒贬不一这个词来形容比较恰当。
世界再大,不如一盘番茄炒蛋
11月2日上午,我看到某广告类公众号推送的这则广告片,当时的感觉是:广告拍摄用了心,细节突出的感情线很恰当。
番茄炒蛋作为国民料理,几乎会厨艺的人都应该能hold住这道菜,而这也是整部广告被人诟病最多的点:
“一道这么简单的菜都不会做还出国?中国式巨婴!”
“难道就不会上美食类的APP自己看步骤或者问度娘?用得着问爸妈?”
“留学生竟然没有考虑到时差的问题?大晚上的就为这个事麻烦爸妈拍视频,有没有智商?”
总结来说,批判的人大多抓的是几个点,但站在全知全能角度的人,的确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https://img.haomeiwen.com/i8810884/e98b0e2c514c83ac.gif)
1. 国民料理这么简单,大学生都应该会
实际上,如今的大学生,甚至在已经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当中,不会做饭的人大有人在。
从2014年外卖巨头饿了么发布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4年10月份,其业务已经覆盖200座城市、加盟餐厅达到18万家的时候,不会做饭的人依旧存在,而且是大量。
当年的西安晚报开展了有关大学生是否会做饭的调查,调查的数据让人意外:据平均数据显示,只有43%的大学生会做饭,而且在其中超过一半人只会做几道家常小菜,经常做饭的人数比例只有21%,那其中是否包括这道“番茄炒蛋”呢?
而抛开西安晚报的调研,就从事实角度出发来看:大学生逐步失去了做饭的能力,这个结论确实成立。从高中开始,为了迎战高考,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是没有时间浪费在“学做菜”这个事情上的。
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多宿舍也没有条件提供,想要做饭势必需要出去租房,这对于拥有食堂、外卖、酒楼三大就餐场景的大学生而言更鲜有追求,仅仅少数学生会选择出去校外租房做饭。
作为一名家庭条件较好的留学大学生,不会做饭,或者说不会做番茄炒蛋这道国民料理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概率远大于会做的概率。
而我们也知道,随着外卖的兴起,更多的人不愿意做饭,刚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是否会做饭?已经就业的你是否会做饭?是否会做一道丰盛的番茄炒蛋呢?
2. 不会做饭的人没有必要出国留学,浪费资源
这在逻辑学上这一招玩的叫做偷换概念。
“会做番茄炒蛋,并不等同于拥有生活基础能力”,就从故事里他的交际能力来说,男主本人素质并不差,而且如今的社会本就是精细化分工的环境,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都是极其不易的,真正需要擅长做饭的人,那是厨师。
作为留学生,他能够在当地交际,能够熟悉外语使用,能够学到该学的知识,那他就已经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务。学做菜这样与他基本任务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事,与浪费资源毫无关联。
再者,做学术的人不会下厨,甚至毕生没有走进过厨房的人大有存在,难道因此就能够否认他们的价值?相反,他们的价值可能比起那些只会嚷嚷的人更大。
3. 留学生竟然不会自己搜菜谱
这里我想分为两点来谈。
① 留学生会不会用百度搜菜谱?
相信在度娘如此强大的前提下,作为一名年轻人都应该知道它的功能,搜索菜谱的确是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做法。
但在国外最通常使用的搜索引擎不是百度,而是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你习惯用百度检索,是否会为了检索一个菜谱,从而更替成bing等其他搜索引擎?
所以说,留学生的确会用百度,但是就真实的、客观条件来看,他却不一定会想到切换搜索引擎用百度来搜菜谱。
② 留学生有没有必要去搜菜谱
番茄炒蛋实际上不是一道难的菜,即使简单说说大部分也能明白烹饪流程,但重要的点在于做的味道是否好吃。就拿我常看的烹饪平台美X杰、美X天下来说,不同的人上传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可能你认为搭配这些辅料,做出来的番茄炒蛋好吃,但我却不一定喜欢。家人做的番茄炒蛋,不论是卖相还是口感自己都清楚,此时何必去网上查阅,再模仿做一道自己拿不准口味的菜?直接请教家人不更好些?
而且,就最后端上菜的情景设定来看,这名留学生应该是被邀请到一个外国同学的圈子,而且他们期待他制作的中国料理。此时番茄炒蛋就像是“投名状”,是否能够获得认可全靠厨艺。选保险的方式并没有错。
在遇到不会做的菜时,即使在网上搜到了菜谱,操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以至于做出来的和网上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在调料配比、火候、甚至厨具上都不尽相同,你怎么能保证就能做出一样的菜呢?
4. 留学生竟会忘了时差,不可思议
时差这个东西,在你该注意的时候能够注意到,但是在紧急时候也会忘记。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明明锁了门,但是在走入电梯/小区大门的那一刻,突然记不起来自己是否有过“锁门”的行为,可能会跑回家再查看一次。
医学上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轻度强迫症,但重要点在于“他们已经完成了锁门的行为,却依旧忘记了,且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的事情”。
从广告中可以看到,特意提到的一点“这是男主出国留学的第八天”。
八天,这个时间很短,忙于办报道、交际,对时差不敏感这符合正常逻辑,况且,这样的补充条件可以视为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生活习惯还未适应。
在融入圈子/做道好菜当投名状/时间紧迫这么多因素的干扰下,忘记了时差问题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聊天工具对面的母亲,就像往常一样回复,没有提到夜晚、睡觉、困等等关键词,也营造出了一股“其实我也是在白天”的错觉,以至于男主一时没有想起来12个小时的时差,在剧情设计上只能说有些欠妥而已。
一个正常人,在遇到需要投军令状“融入”圈子的时候,向有经验的家人请教方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因为这是家庭,家人就是最无条件坚持自己的人,相信每一个被广告所打动的人,均有过这样的体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8810884/93fae445efb36330.gif)
我们的一生,不是为了有麻烦就寻求父母亲人的帮助,而是不论何时,父母亲人都能够坚定的站在我们背后,支撑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那些说着“别以扭曲的三观故作温情”,“被一碗番茄炒蛋所感动,别幼稚了”的人,实际上只擅于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他人。
父母关怀孩子、孩子遇到困难请教父母,这样的三观为何扭曲?真正被感动的,不是这碗番茄炒蛋,而是其中蕴含的诸多感情线。
· 不论是孩子遇到问题时,想着求助父母的经历,让更多人感同身受;
· 还是父母为了让孩子跟易理解,从而亲自上阵拍摄视频教学;
· 甚至从拍摄的过程中,目前目前一直问发过去没有,对话中一直没有一丝抱怨;
· 最后的孩子聚会发觉到时差问题,发信息感谢母亲,母亲却保持秒回
能够体会到这些细节的人,真正心有触动。因为他们体会过母爱。
母爱本就是如此。父爱如山,不善言辞但会以身作则,而母爱细腻、娇惯,这也是家文化的重心,也是中外家庭的最大区别。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鼓励与支持,更是体贴、善良的典范。
母亲,并不是在你遇到困难时,会半夜起来教你做番茄炒蛋,而是在你遇到困难,为你提供帮助,打破一切艰难险阻。有这样母亲的家,才是我们真正想回的家。
微信公众号:Service_2017
我们立志,助力年轻人成长、进步,孤身在外,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