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乐平九小 李良红
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七律·长征》。在导课部分,通过播放《长征》影片,以恢宏的气势来激发孩子热血澎湃的情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接着通过PPT向学生介绍长征历史时代背景,让学生有较深入地了解,为后面理解文意与情感体验作铺垫;再读课文,感知文句意思中,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为吟诵知识做了较准确深入的指导。
课堂中,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教学中,还通过一组数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
但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及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但马上就让学生对这个“寒”“暖”说理解,太难了。真正的感悟还应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才能让理解渐趋深入,水到渠成。吟诵部分涉及内容较多,信息量大,效果有点流于形式。
所以从整体上这堂课上得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可以说非常的失败,没有昨天下午在四班上得轻松自如,连贯流利。今天我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什么原因,整个课堂很压抑,很沉闷。我自己因为抛了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回答,所以我也紧张,就开始乱了阵脚,就把速度放得很快。然后整首诗,就是跟走马走马观花一样过了一遍,对每个人心里都没有留下痕迹,没有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挖掘。其实我觉得吟诵课堂不一定非得全程吟诵,一定得在理解这首诗的整体的意义上,哪怕后面只有五分钟吟诵,也可以作为点缀而已。可是我却急功近利,把解读诗当做了一个过程,走了流程,走了形式,可是在吟诵环节,我又讲得太多,灌输的知识点太杂,所以孩子们完全应接不暇,所以整堂课就导致非常沉闷。
除此之外,我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我发现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的一种状态没有起来的时候,我没有去反思自己,我没有去深度的挖掘自己上课的一种节奏,一种语速,反而责怪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欠佳,所以就像周校长说的一样,我都没有感动学生,先把自己感动了。前十分钟还好,节奏读挺好。其实我都没有把感动的地方挖掘出来,有种流于形式,我没有沉下去,我没有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教案。从头到尾,这堂课我觉得非常的失败,是上了三回,第三回最好,可在今天展示出来的时候,情况不容乐观。校长给了我两点建议:
第一、要有取舍。
第二、语速放慢。
我真的应该好好的听周校长给出的这两个意见。我深深的为今天这堂课没有上好而自责,问题都是我自己的,所以回头之后我就把这两节多出的,而且是昨天晚上我自己在加上的部分砍掉了。
只有轻装才能够爬的更高,爬的更快,爬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