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有一寸的惊喜
我很怕看古文,总觉古文太难又太累,看快了,不知什么意思,看慢了,又耐不住性子。时常想,古人为什么写得如此晦涩难懂,难道真地是刻字困难,不得已而为之?
曾经我想看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因为我本身就喜欢阳明先生,对他的心学也很感兴趣,所以买来了《传习录》,想仔细看看。
但看不了几页,我就放那儿了,其实要看懂《传习录》,真不简单。它要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孔孟之学,也即理学的基础上才可能看懂,而我本身在古文上有缺陷,对于理学也很陌生,所以就放那儿了,让它接受灰尘的洗礼吧。
在前不久,遇到一朋友,自称阳明弟子,对阳明心学深有研究。我就请教他,关于阳明心学的事,他对我讲解了很多,同时他对我说:“先去看一看《传习录》吧。”
我说:“《传习录》这种古文,很难读懂。虽我有这本书,但没怎么看。”
他又对我说:“很难读懂没事,只要你去看就行,哪怕是一天一页,甚至是一个段落,都可以。只要你去读,看明白了,就是收获。每进一寸都有一寸的惊喜。”
我听了,这道理我似乎也懂啊,只要你去看,持之以恒,铁棒磨成针,肯定会有成果的。所以当时也就不以为然,让《传习录》继续接受灰尘吧。
今晚有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有位友友说:“感觉还是和看书有关,看得多了写得就会顺畅一些。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看来写作与看书是分不开的,不看书,哪来写作啊。因此今晚我又拿出以前的《传习录》,翻来看看,算是多看点书的意思。
其中开头有一段是这样的。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然后是阳明先生对”亲“与”新“作了分析,引经据典,讲解了一番,为什么是”亲“而不是”新“。
我看了之后,也是感叹一番,就一个字,古代的两大儒,分别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时我也明白了,古文对于古人来说,也是晦涩难懂的,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一看就能明白的。也需要推敲考据一番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这其中的意思是什么。而且我也明白了,不同的人,考据的出处不同,会有不同的解释。
看到这里,忽然我的心似乎安定了很多,并不是什么人对古文一看就懂的,也要推敲考据之后,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一个字,放在这里的解释都是有出处作为依据。如果你的考据正确,又能解释得通,那么你的理解可能就是正确的。
回过头来,我对那位自称阳明弟子的”每进一寸都有一寸的惊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家古人都在一字一字地推敲、研究。而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想要一眼就能看明白呢?
因此,还是静下心来,慢慢看看书,因为我也相信,一寸有一寸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