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记忆
1 煤球炉子
我儿时住的是平房,家家都有砖石泥浆堆砌而成的炉子火坑,秋冬季节生火取暖煮饭烧菜全都依靠它们。
而春夏之际,气温高热,家家户户就在室外起火煮饭,用到的就是煤球炉子。
它的外壳是一个铁皮桶,我家里是用空油漆桶改装的。在桶壁上涂着一层层的泥,它像是一个厚实的空心卷,里面有金属支架,用来架煤球。说是煤球,其实是圆柱形的煤块,上面有一个个规则排布的空洞,它们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
煤球炉子完全是平民百姓的智慧结晶,结实耐用就地取材,可惜年少的我太过贪玩,没有仔细的见证过它的诞生,现在想来,只剩下模糊不清的印记和乏善可陈的词语。
不过,点燃煤球炉子的初期,是一个烟熏火燎的呛人过程,让人不得不记忆深刻。
平房大多集中在一起,挤挤挨挨挤挤的,像是一条条蛇形长龙,弯弯绕绕弯弯。中间的空隙,让人活动行走,我们叫它过道。
做饭前夕,妈妈拎着煤球炉子,把它放在过道上。先左右走动,感受一下风口的位置,又前后看看邻居家大开的门窗。
选好位置,便让我跑去下风口的邻居家,提醒他们关门关窗,免得烟气倒灌进家里呛人。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趴上邻居家的窗户,透过朦胧的纱窗,伴着鬼脸,大声叫道“放烟了,关窗了!”随手就把邻居家的门窗关上,直到跑到过道的尽头,回头去看,袅娜的烟气缓缓上升,青天白日的看不清楚,只有薄纱的朦胧质感,伴随着街坊邻居隐隐约约的嘟囔声。
每家每户,皆是如此,时间久了,我们小孩子把这个活动叫做“放毒了! ”
因为烟气真的非常呛人,做饭前夕,妈妈们的咳嗽声和抹眼泪的动作都是绵绵不绝。
不过用煤球炉子煮的饭菜却非常好吃,我们家里有一个小铝锅,是煤球炉子的老搭档。用的年头足够久,锅底漆黑如墨,且坑坑洼洼的布满伤痕,但熬出来的绿豆粥,颜色微微泛绿,绿豆的皮衣都炸裂开花,放久一点,绿豆粥上会生出一层淡粉红色的粥皮,薄薄的质如啫喱,入口即化,味道清甜。
绿豆粥的米粒入口绵软但有嚼劲,不是那种熟透后的浑身乏力,而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柔韧有劲。或许,这就叫锅气。现在,我的厨房里有功能齐全价格不菲的锅,可煮出来的粥,已经很难再复刻当时的味道了。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饮食,调味料花样迭新,越放越多,但味道却不像是我们想要的那个味道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煮玉米和烤面包。
在我看来,煮玉米是夏天到来的标志。一口大锅圆墩墩的坐在煤球炉子上,噗呲噗呲的冒着腾腾热气,玉米的清香夹杂着水汽就铺了满街。
煮玉米一定要留着最里面的玉米叶一起下锅煮才最有玉米味,起锅不要着急开盖,得闷一下,才能省火又入味。
等差不多时候了,再起锅开盖,黑压压的几个小脑袋蹲在一块围着口锅,一边吹气一边啃玉米,这是我们夏天的打开方式。
而烤面包是冬天的家庭特色,火炕火墙取暖,与之相连的火炉子煮饭做菜。
东北的冬天,手脚冻裂起皮是常态,尤其是经常暴露在外的双手。
当到达了再放任不管就要冻伤的地步,我就会老老实实的用热水把自己的手清洗干净,然后用指甲刀仔仔细细的修剪倒刺死皮指甲,紧接着再用热水浸泡双手,等到双手被烫的红彤彤的,火候就到了。
捞起双手,把水擦干净,妈妈就用嘎啦油,给我薄厚适中的涂抹一层。
嘎啦油是一种装在贝壳里面的油脂状膏体,它的名字也是音译过来的,正确的书写名字,我也不确定。
这个时候的火炉子温度也上来了,妈妈用炉壁子,也就是半径不同的金属圆环,把火炉子一层层盖起来,中间是一个小的金属圆盘。
这样不做饭煮菜的时候,明火不会暴露在外,免除火灾风险。
炉壁子上由外到里,放上一圈地瓜土豆萝卜干,就是家庭版的简易小考炉。
中间位置,放上一个金属小圆盆,里面倒进去一包鲜牛奶,盆沿上架起一双筷子。
筷子要分开一段距离放置,上面要刚好架起一块硬而瘪的面包。
最后,我举着双手在上面烤火,还要注意火候,不时翻面。
等手上的油脂完全吸收了,牛奶的温度就升了起来,硬而瘪的面包也慢慢的鼓胀了起来,食物的香气淡淡的浮了起来。
我大喊着妈妈,差不多好了。
然后牛奶和面包被我立即捧走,妈妈站在火炉边,不紧不慢的给周围一圈的地瓜土豆萝卜干翻面。
2.太阳牌热水器
炎炎夏日,洗澡是一件成本不高不低的事情。
在家里守着煤气罐一壶一壶的烧热水,又热又麻烦,去公共浴室洗澡,来回一折腾,感觉自己又白洗了,而且夏日的洗澡频率,让洗澡的费用升高。
所以,洗澡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情。直到,我们家有了太阳牌热水器。
我站在院子的角落里,头顶上长长的屋檐帮我遮住一部分天光,一块巨大的塑料布,围绕着铁圈,形成一个简易的帘幕,家庭版的淋浴间就此诞生。
一根塑料管从屋檐上方垂下来,上面有一个小阀门,轻轻拧开,一股热水带着塑胶的味道汩汩涌出。
冲到皮肤上有点烫热的感觉,随即被露天的空气一吹,起了一层薄薄的鸡皮疙瘩,莫名其妙感觉很爽。
其实,太阳牌热水器,就是用特制的吸热材料做成的大水袋,放在房顶上,经太阳光不断照射,水袋持续吸热,水温不断升高,最后就变成了烫热的洗澡水。
不过,这个热水很有时效性,因为它没有保温功能水量也有限,所以我洗澡的速度飞快,只求干净,没有享受。
等到了大学,想着洗澡水会相对便宜,自己要好好享受一番。
可真站到了水龙头下,边刷饭卡边洗澡的现实,让我洗澡的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果然,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如今想来,真的有趣,儿时追着日光洗澡,成年后数着金钱洗澡。
果然,时间就是金钱呐。
3.雪天 高跟鞋 美甲
大学的室友有一个南方女孩子,肤白貌美身材娇小。
东北大雪,室友跑下楼去看雪。我们拉着手,她踩着筷子细的高跟鞋,一脚戳进厚实的雪里。
“果然,在冰雪面前,压强才会给我安全感!”她笑容灿烂,洋洋得意。
下一秒,她一鞋跟杵在了冰面上,人随即一趔趄,向冰面砸去,我眼疾手快,猛的拽住她的手。
尖锐的痛感,在手背上升起,直窜大脑。
我拉住了室友,避免了她脸砸冰面的悲催命运。
但是,她“装修精致”的指甲把我手背上的皮肤剌出了几道痕迹,血液缓慢的渗透了出来。
所以,雪天的炸鸡啤酒在高跟鞋美甲面前,简直弱爆了,后者才是真正的大杀器,好吗?
最后,我在想标题的时候,觉得东北记忆太大了,而我说的事情实在是琐碎繁杂不值一提,但转念一想,东北再大,也是由一个个人和事所构建出来的,正是这不值一提的小事,才是我对东北真正的认知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