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天日昭昭

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宋元时渐趋没落。

有文献记载的花钿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汉承秦俗,并受楚文化的影响,“花子”应该相当流行。

三国时开始流行“靥钿”,这种特定位置的妆饰一直到唐朝还很盛行,晚唐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

南北朝时,南朝兴起了“梅花妆”,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花钿。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写到的“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女子额饰,应该是花钿的一个类型。这种妆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方法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额头,或在额间涂上黄色。除了《木兰诗》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美女篇》里也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写。

唐朝时,额黄依然流行,初唐卢照邻就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的诗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诗写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唐代已是花钿使用的鼎盛时期,女子面部的妆饰有了多种颜色和形状。五代十国的服饰承袭唐代并且有所发展,花钿继续盛行。

甚至有女子把各种花钿贴满面颊,如欧阳炯《女冠子》词里写到的情形:“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至元代,花钿终于淡出了女子的妆台。

花钿的佩戴有两个作用:一、可以增添美丽。二、遮盖瑕疵。复杂的花钿会被描绘成花饰、鸟鱼、扇形等各种图案,还有直接用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形来装饰。

关于唐朝花钿的起源典故:上官昭容,又名上官婉儿,是唐代女官、女诗人,上官仪的孙女。十四岁因聪慧善文被武则天重用,素有「巾帼宰相」之称。唐中宗时期被封为上官昭容。

有一次,武则天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不料在策划政变的叛臣人员名单中,竟有她最重用的上官婉儿!武则天大怒,下令将婉儿黥面。在行刑时改用了硃砂点额,刺上了一朵红梅花。上官婉儿本来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间刺上一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犹如二龙戏珠,甚是好看。以至于后来宫中的年轻女子纷纷效仿,都在额头配上花钿,一个个美丽得楚楚动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