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VersionMe-BVM社群创作专栏

20180720 管理思维一瞥:强控进出

2018-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Owl_007

自从我和前辈打开了话匣子,谈业务交接,谈工作,谈经验以来,他无数次在不同话题、不同语境下提到“控制”,“进出”管理,而“控制“是为了服务于”进出“。今天,他再一次详细地向我说明强控进出的重要性,在此记录。
先举个小例子。我所在部门的业务流程,起点是来自客户的订单,这就是”进“,可以理解为指令(input),下一步就是核对价格,制作形式发票等等执行过程,可以看做黑盒,结果就是出货,即output。这是一个订单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和采购部、技术部、车间、货代沟通进度。如果时间点卡得足够细致及时,即便身在业务部门,也可以看到执行过程中反应出的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
再来个大例子:这个部门的管理。业务部的管理,过程先不看,重点在两头,一进一出,根据这个逻辑,需要强控的,一是订单整理,再就是发货整理。前辈给我看了他整理的这两个表格,上面满满当当全都是数据,这些数字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每次更新录入都是重复性的工作,但是,如果用心看,观察这个表格上罗列出的要素,看公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筛选,可以看出非常非常多的信息:比如,就订单明细(即“进”)来看,可以发现某客户的订单特点、倾向;常规的实际交期(以及异常情况,有心的话,做记录,可以知道生产出了什么问题);装柜情况;月度、季度出货情况;尾数、投诉情况等等,这些数据,结合发货记录(即负责“出”的那个表格),可以非常清晰地把握公司的业务情况,生产能力,甚至可以看出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可用于优化改进。他又给我看了他的前一任同事做的订单整理,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是真,但我看到的这个前同事表格,要素非常精简,甚至连订单金额都没有,对交期、装货情况等也没有记录,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张表就是纯粹为了整理而整理,却看不到任何其他可延伸的信息,且表格的设计本身不利于数据统计,高下立判,我对前辈非常佩服,他也让我看到,究竟何为管理。
在他制作的这个表格基础上,我们继续探讨,我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包括这些数据可以怎么用,能体现哪些信息,如何横向纵向比较,如何设计其他表格相互检查,确保原始数据准确性等。我一下子想到,我之前看到过小商品城那边的零售商店,每卖出哪怕一包货(可能就几块钱),也会录入信息,根据后台软件,及时更新库存、现金等信息,然后定期和仓库的数据核对,算是“对货”,这也是对进和出的管理。于是我就提出了我的问题,现在业务部的这些数据整理,可以说是人工手动的录入、整理,其实可以通过软件自动化,设置好参数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相应地处理后的数据,还可以做成各类图表,自动检查纠错等,前辈告诉我,这不就是ERP系统嘛。过去在我脑中横七竖八地散布着的信息,开始慢慢串联起来,我好像开始开窍,从进和出的视角,了解公司的管理。
这是业务部门,如果是技术部门呢,他们的输入就是订单信息,输出就是设计图纸,那么作为部门负责人,他要强控的就是这两点,也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统计整理,看出部门的情况。再扩展一下,对于公司呢,那就是三大财务报表了。我忽然觉得这一切很有趣,其实事情都是有联系的,其底层逻辑可能也是一致的,只是在打通这一切之前,我所看到的,都只是一个一个环节,于是就会产生“为什么要让我整理这么繁杂的表格,真是太消耗了”的感觉。
几个月前我刚好读过一本书,专门讲大数据发展史,从美国建国初期的人口普查谈起。孤立样本的数据看不出任何有效信息,我甚至会认为这个数据还不如个人感觉来得切合实际;但是,当同一类别的数据综合起来的时候,数据本身,就会说话了,我们不需要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只需要看到原始数据,就可以推测出战后美国社会的一些重要现实。
我在想,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要想做好生意,老板重视的,应该也是这些要素,只是时代背景不同罢了;而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的出现,让很多原本需要人工手动吭哧吭哧去处理的数据,可以愈发准确迅速地被整理出来;另一方面,不只是管理,对于个人生活,也是如此,慎乎始而善终,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只能凭感觉,必要的时候,科学地关注结果,适当地以结果为导向,审视现状,止损优化,虽然看上去好像少了其他可能性,不过或许可以把事情更好地引向最初期盼的那个结果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