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谈旧事--浅谈古人如何过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又是立春,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度过寒假,哦不,是春节。
立春,标志春天到来,有大地回春之意。在南朝之时的荆楚(今湖北湖南那嘎达),人们剪裁红纸为燕然后戴着,还要贴“宜春”二字。作为吃货,在那时还是有口福的,立春可是吃春饼、生菜的(其实也好吃不到哪去)。而到了宋朝,立春时百官入朝庆贺,皆赐予金银、幡胜(一种装饰品,用金银箔纸裁剪)。百姓则卖小春牛,花装在栏坐,内列百戏人物,互相赠予。至清朝时则是顺天府(北京)大兴、宛平两县秀才抬着芒神、土牛,在礼部官员、府尹带领下入宫献上,谓之“拜春”。
新年谈旧事--浅谈古人如何过年再说说年三十,晋朝史书有记载蜀地风俗,当时每逢晚岁(临近除夕之日)则相与馈问,曰“馈岁”,但这种风俗不仅在蜀地有,而且在南北各地都有。而南宋临安城内常有迎春牌、画门神桃符,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赠与主顾,还赠予苍术、小枣、辟瘟丹。医生有时还送屠苏袋,以五色线结成四金鱼同心结子,或百事吉结子,并以诸品汤剂,送与主顾第宅,辟邪气。若是天降瑞雪,则更有诗情画意,诗人常腊雪煎茶,吟诗作对。到了清朝时苏州一带有“送年盘”(里面有各种鱼肉年货之类,基本上就是新春大礼包),而福建地区“以豚糕(笔者学识不足,不知长何样)相遗,曰馈岁”。在清代,每年腊月于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由钦天监择吉日,“照例封印”,学塾于封印日后解馆,谓之“放学年”(放寒假),自康熙帝后每年皇帝都会赐予“福”字。(亲笔签名,比较值钱)
过年肯定要拜年的,等等,先别急着提红包,那边那位兄弟,把二维码收起来。
说起拜年,现在人们都习惯群发消息,群发消息一直被人讨厌,但是,古人也有一件类似的令人讨厌的事情,那就是“拜年贴”,这东西类似于贺年片,宋代就已经盛行,因为负责递送的人有时候是投进去后就走,所以也被称为“飞帖”。 当时有些店铺与府邸还会在门上挂一红袋装帖子。
僧尼与人拜年也用此方式,曰“接福”或“代僮”。但是司马光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他认为这会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交流变少,帖子拜年不如登门拜年来的好。
古代贺年期间人们会互相宴请,叫“吃年酒/茶”,唐代叫“传坐酒”,清代则叫“年节酒”。而喝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庭院点爆竹、燃草,然后长幼以次拜贺,进椒柏酒。此酒是一种药酒,在汉朝就有记载。
新年谈旧事--浅谈古人如何过年过年时天子要亲载耒耜(皇上也不好当),举行名为“籍田”的祈谷仪式,然后举行“劳酒小会”,与大臣于田间、讲武堂饮酒。宫中时常会特制一些酒,而且有特殊寓意。汉朝时有柏叶酒(以柏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寿和避邪),东晋有醁酒。平民过年也有口福,他们之间会互赠“屠苏酒”(用肉桂、山椒、白术、桔梗调配)、“椒花酒”(可暖胃)(这两种酒寓意吉祥长寿)。古人饮用屠苏酒按先幼后长的次序喝酒,这种传统东汉时已经有。
在初一到初五这几天里,俗名叫“破五”,要吃五日饺子,如果觉得腻歪,可以只吃一天的饺子。古代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也叫元旦,要祭拜仙人,食“汤饼”,汤饼包括那些有馅的面食,所以可以推断汉朝时已有饺子原形。
除了喝酒吃食人们还会K歌,尬舞,通过这些方式来欢度新年,在清代,春节沿街锣鼓喧天,但无节奏,这种行为被称为“年锣鼓”。湖南苗族常哼唱,置鼓,许多人互相击打,形如猿猴,又叫“打猴儿鼓” ,东北赫哲族吹奏口琴,藏族跳“锅庄”、弦子舞。人们用各种歌舞来度过春节,这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不失为一种娱乐方式。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猪年大吉,猪事如意。如果还想了解古人如何过年,可以看《中国古代生活丛书》系列的书籍。
欢迎各位朋友来看看我的微信公众号:丹青百晓。谢谢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