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每天写1000字日更挑战

《三字经》重温经典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5人  李之远
《三字经》重温经典

遇到一本好书的喜悦,绝不亚于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今天重新温习经典《三字经》,书中一字一句及蕴含的深刻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1: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们最初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格相差无几,但由于后天所处环境的差异,进而影响生活习惯的不同,最后导致人们的性情相差很大。如果对小孩子不加以管教,那么孩子的善良本性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律中,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典故:《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时期,一天晚上,祖逖在睡梦中被突然鸣叫的公鸡惊醒了,他把他的朋友刘琨叫醒,并对他说道:"虽然这鸡叫声不怎么好听,但却是催促我们赶紧起来练功啊。"他们一起起床,一起练功到天亮,天天如此。后来,他们赶走了匈奴,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理解:通过《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我对“习惯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人们最初的本性都差不多,只不过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习惯有了很大的差异,最后,导致人们的命运天壤之别。

2: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将来能成才,她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邻居曾三次搬家。有一天,孟子在学校读书感到厌烦,然后回家了。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家,十分生气地将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来教育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典故:《孟母三迁》讲的是:战国时期,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起初为了给父亲守节,居住在坟地旁边,时间久了,他便效仿着奔丧的人哭泣做丧事。然后,他们又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他又效仿起杀牛宰羊卖肉等屠夫所做的动作。最后,孟母又携同孟子把家搬到一所学堂的附近,孟子学到了很多的礼仪,学业也有了很大进步。 后来,孟子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理解:通过《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的影响作用很大。比如: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

3: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明俱扬。

翻译: 有个人住在燕山,姓窦,他非常重视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亲自教导的五个儿子,后来都学有所成,做上了高官,他的整个家族也都因此而声名远扬。

典故:《五子齐登科》讲的是,五代时期有一个人叫窦禹钧,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富裕,但是他欺负百姓,剥削穷苦人家。他有很多老婆,然而却没有一个儿子。忽然有一天,他梦到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坏人有恶报,赶紧改邪归正。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做好事。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们都非常孝顺,而且做了大官,在当地非常有名望。

理解:通过《五子齐登科》这个典故。我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好事终究有好的回报,做坏事终究会有坏的报应。“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形容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