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了身边的美好
以前好像没说过我住的房子是怎么样的,成天就是在讲风景、讲古道,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哪是呢?我肚子也会饥饿,肌体也会生病,我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夫俗子。
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当地普通民居,对称三开间,两边卧房,中间厅堂,楼下起居,阁楼上放杂物。前后都有院子,皖南民居大多都是这样的格局,不要一提徽派建筑,就是高墙大院,雕龙画栋什么的,那是有钱人玩的,而其实,人世间像我这种布衣百姓才是多数,对吧?
这个厅堂我很喜欢,大概有四十平米,且空间大,空气畅顺,不像城市里的“鸟笼子”,跳起来就能摸到天花板,整日憋屈死了。地面铺的是抛光的麻石,很阴凉,估计夏天不要空调也可以安然处之。

盛夏的白天,屋外是炽热的,把那扇厚实的大木门关上,借着屋内的凉爽在厅堂慢慢晃悠,足不出户也能度过曼妙的时光。
脑子不需要刻意想什么,也许是回味路上与村民的几句对话,也许是预备下一顿饭。反正不是特朗普,把时间耗费在那老头的胡言乱语上实在不明智。

这是阁楼,我没上去过,甚至于到了晚上,我都不愿往上瞄一眼,总觉得会有个男人依在靠扳上,往下直愣愣地看着我。但白天我会观摩整个木框架结构,每一处榫卯、每一处穿插,看上去契合是那么美妙。
我听人说过房主的一些不幸的事,详情我不说了,说出来怕吓着你。有附近村民跟我聊天,提到我的住处,会显现出略带惊异的眼神来。好歹我不算很胆小,也不是个迷信鬼神的人,别人说别人的,我只当没听到,所谓不信则无。

厨房还是很好用的,煮饭用的厨具主要就是一个多用途电饭煲和一个电炒锅。没有想买燃气灶,因为买了燃气灶,又得考虑煤气罐,然后,又得考虑灌煤气,还有以后可能搬家带来的麻烦,我并不确定我永久居住在此。
现在几乎成了极简主义的践行者,见到身边没用的东西特别烦,必欲除之而后快,很怕思绪被繁杂的物欲所困,每日都会想着往垃圾桶内丢一点东西,有强迫症。
好了,这个“家”就讲这么多。

捋着村边,有条品相不错的石板路,是明清时期徽州与池州两府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石板路真的不可以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办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理由,就是钟情冷冰冰的青石板,柏油路不行,水泥路也不是那回事,土路可以将就。
我曾在《何以解忧?唯有乡愁》那篇讲到过我心目中家乡的样子,很具象,其中就包括了石板路,我说:村子或者村子周围,通不通高速,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却不能没有一条蜿蜒的石板路,能让我在傍晚借着夕阳的余晖流连忘返。
现在,我走村边的古道不再像以前那么仓促,不再背负对古道穷本溯源的累赘和使命,是的,没有了,没有哪一次行走古道像现在那么自在和轻松,也没有那一次像现在这样专注每块青石板上每一道纹理和凿痕,我要看路边沟渠里溯水而上的执着的小鱼,看田野里的玉米慢慢长大,直到秸秆上抽出穗来,要向村民讨要几个从地里扒拉出来的山芋 —— 就是这样,你说我矫情就矫情吧。
我想在石板路上踟蹰、流连,把时光都铺洒在石板路上。

我想看清楚身边的东西,不想在神色匆匆的追逐中错过了身边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