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漂佛学与哲理

真正的佛系不用逃离北上广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4人  永恒旅游说

最丧的2017总算过去了,也是在这一年,可能因为太丧了吧,丧到所有人都无可奈何,于是就出现了“佛系”这样的词,对于挣扎在北上广深的我们来说,与其说“佛系”是一种态度,还不如说是一种调侃,一种无奈。

到过北上广的人真的很想一直待下去,可是有多少人最后都在“尬漂”,当然这是我自创的词,就指留不下的城和回不去的家乡,只能半死不活的在城市飘着的我们。

留不下城的因素都不用再赘述了,我们“尬漂”党们相互一个眼神就能秒懂,回不去的家乡这个问题也不想多说了,这两个都是问题年关热议的话题,百度百科上都应该好好给下个定义了。

虽然知道家乡回不去,但是今年我还是又回去了,在浑浑噩噩中接受各路亲朋好友的“关怀”。

当然是诸如“哟,在大城市呢,工资很高吧,多少多少说说嘛,又不管你借;该找个人结婚了吧,都这么大了;大学毕业有啥用,还不是在外面打工;读那么书不考个公务员真是白读了......”吧啦吧啦.......

我崩溃之余呢只能靠抄抄《心经》自我安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给自己洗脑,他们说的都是空的,连他们这个人都是空的,不用在意,不用在意!

但是这心经讲的是啥呀,好奇心推着我去一查究竟,然后就上网各种搜,就认识到这么一个人,他颠覆了我对佛教徒的印象,但是我觉得三观没有比他更正的人了。惊叹,原来宗教还能这样玩儿,咱“尬漂”们还逃离啥北上广干嘛啊,出家就行呗。

不是我着了魔,我也不是宗教人士,但是我相信看完对这个佛教徒的介绍你们也会有出家的冲动的,因为他太颠覆了。

他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的转世(转世灵童),也是第一个拍电影、第一个闯进好莱坞的佛教徒,以下是之前写过的关于他的人物专栏,这是介绍他最为全面的了。

一般我们对佛教的印象都是来自武侠小说,或者寺庙那些高高在上的雕塑,神圣不可侵犯,也习惯性地把自己和他们用入世和出世的分割开来。但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第一个颠覆的就是这个区别,可以说他的地位在僧俗两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赫赫有名的。

在我们中国,娱乐圈的很多人都去找他开示,比如李连杰,也多次和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表明要皈依佛门,在百科上是这样介绍他俩的关系的:

李连杰对宗教虔诚,从他近年来参与的活动中可以见端倪,记者每次与李连杰访问,他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佛法。李连杰自认前几世一定是和尚,因为他对佛的悟道比别人强,曾经多次他想退出演艺圈,宗萨仁波切的劝导下,他打消这念头,因为宗萨仁波切告诉他:“你要利用你的身份,来渡化更多的人。”

就因为宗萨仁波切的意见,李连杰这几年没拍片时,会与几位宗教好友一起去朝拜修身,今年他走访许多宗教国家,因而萌生拍部佛教纪录片的念头,所以上次到青海修法时,他带著一位美国编剧同行,原本这编剧是无神论者,但最后当他看到仁波切与李连杰讲话的感人神情,他在一旁忍不住掉下眼泪。

他为王菲的女儿窦靖童剃发,为同性恋者主持婚礼,他拍电影,亲自执导的影片《小活佛》、《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法师》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好评如潮。

他也泡酒吧,留学英国,交过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最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荷兰女友,他说这个让他饱受爱情之苦的女人,让他在爱情中明白痛苦(苦谛)和爱的真谛,把她视为自己的觉悟上师之一。

关心政治,最神奇的是,在上一次美国大选的时候,他就曾预言特朗普会胜出,等等这些关乎他的事迹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

虽然人们把他捧得很高,但是他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很多人认为我代表了佛法,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我也是人,是个无知、不安和无聊的众生,我只代表我自己,仅此而已。

受想行识同样影响着我

 

在他的《八万四千问》这本书提到,我们之所以惧怕死亡,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其不确定性。“我很害怕死亡,而且,当我想到临终时刻的不确定性,更让我极为不安。

但是此生的死亡,只是过去发生过、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众多生死之一”。他对《每日人物》说。

“你上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气而去克制吗?你会有大悲大喜的体验吗?”

我上次生气?就在半小时以前!那时我正在吃饭,有人却在窗外不停地吐痰、咳嗽、大声地清喉咙。

然而,我会试图去控制这种情绪,不论是为了善或不善的原因。不善的原因,是像一般人一样,试图伪装自己不生气。在善的一面,因为我学过一点佛教的禅定,因此当这种情绪生起时,我就注视着自心。

最无价的修持是渴望

 

《心经》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告诉众徒说:“如何修持无眼无鼻无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最无价的方法就是,渴望它,仅此而已。至于要不要研习,禅修,禅坐,这就取决于你自己。我真正想让你们做的是,对般若波罗蜜(解脱的智慧)的渴望,发愿把了知般若波罗蜜作为唯一关心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很显然,与讲究苦行清修不同,宗萨钦哲最常提到的两个词是「享受生活」和「寻找乐趣」,这或许就是他说的去渴望它,他提倡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将人生的无常,生活的更替视为珍贵,享受短暂瞬间的美好。

曾发愿来世做妓女度众生

 

2017年4月,《觉者》制作团队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跟拍,采访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向他问起这个发愿的原由。他说:

这个不是我随口说说,同样的,一个总统或者总理的也可以,以一个喇嘛的身份出现,只能利益到那些已经转变为佛教徒的人,相较于妓女的角色能够去做的事情来说太简单了,众生皆佛,以更多不同的化身去度化更多的人更具挑战。

而且我不是第一个这样发愿,历来的很多菩萨都有过这样的发愿,我只是在模仿这些发愿,这并不是说我是大菩萨,但我要这样发愿。当你发现菩萨在红灯区的比例,多过寺庙、山洞或者圣地的比例的话,我不会感到太惊讶。

觉知才是最根本的判定

 

很多人对佛教有着刻板的误解,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对此的解释是,“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件没用的事,它让人懒惰,逃避责任。如果一个人成为了佛教徒,他就要辞职,离家出走,隐居修行,还有人认为,信佛就是要不吃肉、不喝酒、不打麻将。我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人们,特别是中国人,事情不是这样的。就算你继续逛街、打麻将、涂指甲和口红,你依然可以成为一个佛教徒,只要你心中有觉知,有慈悲,有善心。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觉知和正念,即便你到了山洞里面,成为僧、尼,如果你还是心存傲慢,只是口头上说着我是僧人、我在修行,那么你的心中还是没有正念,没有觉知。将佛教与其他事物相关联,比如辞职、戒酒、戒肉等等,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在藏传佛教的体系里,这位出生于不丹的佛教徒,被认为是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的转世,以及文殊菩萨的化身。7岁的时候得到认证,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他进行了升座礼,并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在弘扬佛法,传递教义,度化众生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而这都得益于他宏大的世界观。

当今世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美国关上他的大门,欧洲也越来越分裂,似乎重新回归一种反全球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世界背景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认为佛教将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提出:

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系统是完善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无论是经济、政治、技术,都无法一次性满足我们的所有要求。佛教是唯一的一个系统,能够从本质上针对我们的心进行工作的,这是很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心更重要的。

你不是你心的主人,你心是你的主人,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心,其他所有一切都失去控制的意义,而想法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唯一方法。

不存在不变的价值观

 

《觉者》:你是否觉得一个人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如果这些价值观同时在打架的话,他该怎么办?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本质上我们都想要幸福,为了得到幸福需要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缘起的世界上,所以不存在自己一个人幸福这回事。

那些只相信钱不相信精神的人,至少需要知道的价值观有爱、慈悲、包容、不欺骗,最低限度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些宗教只认为他们的方式是正确的,只有他们的神是真神,这是绝对化的。

我们不应该被又老又理想化的价值观缠住。比如婚姻可以带来很好的东西,但是有许多老的价值观我们不必过于执着,有些价值观是两千年前写出来的,诸如作为一对夫妻应该怎么样才对等等,这是基于先前的社会背景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规律。

然而时代在变迁,如今不能单一这样去认为了,就像在美国如果认为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会被谴责,这样的观念现在已经传了到中国。现在已经不是妻子必须依赖于丈夫的时代,所以婚姻对于现代来说是不安全感的标志,是过时的,更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应该称为公司更恰当些,丈夫和妻子是公司持股人,这样少一些期许,可能会有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

我很同情亚洲女性,当他们在25岁的时候就要面临结婚的压力,这就是典型的被老旧的社会价值观所困的现象。

现代教育不够现代

 

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够现代,被传统价值观束缚,就像是被一个老房子卡住一样,另外就是过于关注物质。

所有的学校、父母、老师,最根本的是他们需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就是能够接受我们是在给孩子们洗脑的事实,复制上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但我并不是在建议不送孩子们上学,停止教育他们,我只是认为我们需要抱有这样谦虚的态度。

这样的话就好比,哪怕是做番茄汤,同样的食谱,做出来的味道也会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番茄,这是我们需要记住的。

我们应该考虑怎么多给孩子一些信心,不是作为一个精英学校毕业生的信心,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信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被给予了很多信心的参考点,我们的信心源于我们是否能够达到那些参考点,这就像是被别人的想法牵着走。

而作为人,最基本的是善良,善良和爱是信心的来源基础,孩子应该被教育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是最基础的美德。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电梯里见到一个孩子,身穿名牌,或者很漂亮很帅,但是他不谦虚,没有礼貌,或是他们没有爱和慈悲,所以虽然一身名牌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相反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长得并不好看的孩子,但是他很礼貌,很善良,你就会被他所吸引,会觉得,哇,多好的孩子啊。

名牌可以在商场里买到,但是善良是我们需要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是他变得美丽、英俊、优雅的关键。

在查询有关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时候,会感受到他是在用善良和慈悲来感化众生,当然那是他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做的事,那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但他并非是简单的同情心,而是一种谦恭的,非二元对立(不是非黑即白,没有一定的对错标准)的,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大爱吧,非个人情感的爱。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就是宗教嘛,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嘛,然而现实中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这些“唯心”的道理,就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心态决定一切”,而不是“这个问题客观存在没办法了,就这样吧!”

原来佛教可以这样玩儿,那我就去出家吧,不存在逃不逃离北上广的问题,活得像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那样才真是酷毙了,有结伴的就关注下公众号吧(丫头走天下),一起出家一起嗨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