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不成器

[沟通力]|倾听只是闭嘴不说话吗?

2019-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撸啦啦练写字
同一张图看到不同的结果

你看到的是小姑娘还是老太太?

这幅图如果你看到的是小姑娘,你把小姑娘的下巴堪称一个鼻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位老太太。反之,把老太太的鼻子当成下巴,把嘴巴和下巴当成脖子就又出现了小姑娘的图像。

这幅图的意思是,你看到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真相,而沟通的时候你认为的事实也并不一定就是事实全部。当我们接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的时候,这件事的原貌才会更趋近于事实。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沟通中,不着急下结论,应该更多的倾听对方发出的信息才会如此重要。

之前我一直忽视“倾听”的重要性,觉得想要在沟通中占有上风才是最重要的,别人才会听你的。现在完全不会这样觉得,因为只有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对方、在乎对方的意见才更容易达成一致。

所以大多数的讲倾听的时候都会说:要学会闭嘴。

在一本书中这样说:

或许“二八法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参照指南,“二八法则”确实已经风靡各个领域。

“二八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倾听,我的指导原则是: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让对话方畅所欲言,而我只讲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此外,我力求将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利用率最大化:尽可能多地提问题,而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我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多数刚开始学习倾听的小伙伴会发现只是一味的倾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被别人的信息带着走。比如,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你需要去引导去积极主动的想办法控制组织内部的谈话。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矛盾了?又让闭嘴听又让主动引导?什么时候应该打断对方引导谈话呢?

《懂得倾听是学会沟通的第一步》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讲如何倾听的书,沟通想要取得成果,倾听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本书的作者是伯纳德.费拉里,他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董事,他用20年的世界领导麦肯锡的医疗保健实践和该公司的北美企业战略实践。可以说,这本书汇总了20年麦肯锡管理经验的总结,用简洁易懂的话告诉了我们关于倾听的技巧。

书中内容包含非常多的案例,并且语气很像一位长者贴心传授自己的经验,虽然是一本译制作品,但读起来不会觉得生涩难懂,反而觉得流畅、舒适。

在书中说到何时应该打断对方的话的时候这样说:

事实是,要想学会倾听,就必须在保持安静和参与推动对话之间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界线。要想知道何时参与其中时,不妨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的评论或问题能鼓励对话方说得更多吗?

不仅仅是更多交谈,而且是更多分析,更多信息,更多见解

这是一个有用的测试:如果我的参与能敦促对话方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细节,排除其他冗余信息,或者理清其思路,那么我就应该参与其中,这甚至是我的责任。但如果我的参与会阻碍、破坏对话方的想法,甚至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想法,那我就有义务至少在那一刻保持克制。

在倾听过程中有些人非常明确地知道何时去打断,但有些人却需要修炼,比如我。这本书给出的方法非常简单、明了,用一个问题帮助自己厘清是不是需要打断——我的问题能鼓励对方说得更多吗?如果能,那就用提问去帮助对方表达,也是主动引导谈话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能,那继续闭嘴。

还可以问哪些问题呢?比如:

我需要说明吗?

我想多听听这件事或者之前的事吗?

我需要把问题分解,多听听某一个方向的问题吗?

我要帮助对方去思考反方向的论点,帮助他厘清思路嘛?

我需要结束对话吗?

以上五个问题,只有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需要”,你就可以打断对方并用提问去帮助自己听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了。

关于结束对话再举个例子。

在A公司的内部,一场关于流程化的讨论会正在进行到关键地步,三个月的讨论和摸索基本上拿出了一套流程化的方案,只要老板某总发话说流程是不是就这样确定下来就盖棺定论了,毕竟关于这次流程梳理已经进行了不短时间了。但是,有一位部门领导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公司目前的状态不适合流程化。

按道理来说,某总应该广开言论,打开倾听的耳朵让该部门领导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那又会开始新一轮的讨论,每个部门关注的点都不一样,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除了浪费时间没什么新收获。这时候能够及时结束对话,大声说一句“这个问题前面讨论过了,有疑问可以会后单独找我”才是正确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