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在理性的情况下,依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单霁翔在四月初宣布退休。在故宫博物院馆长的位置上,他任职7年3个月,共计87个月,2655天。
在这2千多天里,单霁翔几乎天天都在刷新我们对故宫的认知:
他让故宫从神秘的历史圣坛上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开创了故宫上节目成网红的先例,《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两档节目在豆瓣都拿到9.0以上的高分;
他穿破了20多双布鞋,用自己的脚踏遍故宫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第一次知道故宫的惊人数字:9371座房子,1862690件文物;
他让网友看到了妃子的剪刀手和皇帝的尬舞,让大家知道原来故宫也可以有可爱的一面;
……
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时,心中不由感叹,原来故宫竟然是这样的!感谢单霁翔让我重新认识了故宫!
像重新认识故宫一样,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刷新认知的时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存在知识的错觉。
就像《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过的一样:“每个人其实懂的知识很少,我们却以为自己懂得很多。” 所以,赫拉利撰文推荐《知识的错觉》这本书。
《知识的错觉》由两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合作完成。这本书中,他们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在理性的情况下,依然做出错误的决定。
1
知乎上有两个高关注问题:一个是“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另一个是“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知识的错觉”来解答。
错觉,就是错误的知觉。
那什么叫知识的错觉呢?
回忆一下,最近你有没有遇到恍然大悟的瞬间?原来是这样,怎么和我之前想的不一样呢。
这就是知识的错觉。简单说,就是你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只是一知半解。像这种对知识的认知错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马桶、拉链、共享单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感觉很熟悉,但让你解释这些东西的工作原理,你会发现自己说不明白、讲不清楚。
再比如,我们都觉得自己对唐诗很熟悉,但真让你背一下,你又能完整、准确无误地背上来几首呢?
知识的错觉,散布在人们认知的方方面面,并且经常误导我们的决策。
2
1)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经常误导我们的决策。
对于辅导孩子作业,我们都觉得其他不敢说会,小学语文中的字总是认识的吧。但这可能也是你的一种知识错觉。
有一次给孩子批改作业,看到“芝麻糊”的“糊”字,孩子标注四声(hù)。我说这个不对,是二声。
孩子不服气地说:“就是四声,老师今天讲过的。”我去网上一查,结果真的是四声。
《老子》和《韩非子》也有说“人贵在自知自明”。人无知其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无知。
2)高估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意识不到事物的复杂性,是误导我们决策的另外一个原因。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前秦宣昭帝苻坚调集九十多万兵力向东晋进发,面对自己众多兵力,他自信地说:“南人所倚仗的不过是长江之险罢了,我军只要把马鞭都投进水里,就足以阻断大江之流!”
但符坚只看到了自己兵多将广这个表象,却忽略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其它因素,人的因素,战术的因素。结果淝水之战,符坚大败,王朝崩溃。
过分相信自己对于战争的认知程度,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符坚败在战术上,更是败在知识的错觉上。
3
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作者认为,通过助推法,可以消除知识的错觉,提高我们的决策商。
什么是助推法呢?举个例子,车站售票口如果安装了围栏,买票的人就都会排队,插队的现象基本杜绝,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很少会有人翻越围栏插队;但如果没有这个围栏,插队行为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就是助推法,用行为科学推动人们做出决策,换句话说,就是改变环境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做出选择。
助推法有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降低复杂性。比如,把一些艰涩难懂的书籍,写成每个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书的内容,这就是降低复杂性的做法。
第二种,简单决策法则。比如,银行向你推荐一款理财产品,他们不会向你介绍复杂的收益原理,而是直接告诉你收益比例,让你的决策简单化。
第三种,即时教育。比如,你需要在公众场合做个演讲,那么在演讲之前,可以找相关的书看一看。现代人,知识领域划分得太细致了,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所以很多知识和技能随学随用,这样效率反倒高。
第四种,核对既有认知。前面三种都是外界给我们的助推,那么最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内在的助推。我们不能避免“知识的错觉”,但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对“知识错觉”的警惕,保持对未知探寻的好奇心,随时获取信息,检查对事物的既有认知,小心知识错觉对我们决策的影响。
作者在本书的结语写到:无知不可避免,错觉亦有价值。
人生是一场不能回头的单行旅程,在这场旅程中会不断出现岔路口,需要我们做出抉择。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能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知识可能是一种错觉”的警惕性,多获取一些信息,多核对一下认知,三思而后行,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出更佳的决策,拥抱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