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效应的做笔记方法,3分钟教会你
写作原则:
1.有什么说什么
2.说清楚
3.写给终生成长者看的
今天读了一本书,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做读书笔记的一本书,以下是书中评价:
虽然介绍的方法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践以后,发现效果很是惊人。
下面是分享读书感悟,告诉你如何从做笔记到复利学习。
01关于读书的认知
无论手机里保存多少资料,这些资料的内容都不会保存在你的脑子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手机做读书笔记无效的原因,也包括之前的我。
用这本书的关键词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与此相反,尽管抄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印刻在头脑和身体里。
这样的阅读就会成为你的财富。
图源网,如侵删02如何更好的利用阅读财富
在书中作者主张只使用一本笔记本,他提来一个概念“信息一元化“。
意思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记在一个笔记本里,就像你有一个钱包,你把医保卡,信用卡,银行卡,公交卡,所有卡都放进这个钱包里。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好处:
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就是没有。
个人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全部放在一个地方,对于写作者来说,要找还是太麻烦了。
但同一类型的东西,完全存在一个笔记本里,比如时间管理的案例,金句,想法和实验,放在一个本子里。
只要在这里找时间管理相关的资料就一定能找到,不然就是没有。以此类推。
图源网,如侵删最后附上我在《暗时间》里学到的方法:
每天在碎片时间,无法完整阅读的时候,可以做的最高效的事,就是把自己做的笔记的结论拿出来看看,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进一步记忆和理解。
之前我读过咪蒙和拾遗上分享的素材收集技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会利用空余时间,把自己整理的素材的思考结论再一次回顾,在碎片时间把已经学会的一个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用碎片的时间,为构造完整的知识体系做贡献。
还记得几个月前的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年轻人嘛,就特别喜欢“快速”和“有效”。我当时对待资料的态度是:“直接把资料保存到印象笔记,要写作的时候拿出来用不就好了。”
然而实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训,要写作的时候,脑子空空如也,翻电子笔记的麻烦不提,即使翻到了,也只能草草改写一下别人的话。
我以为电子笔记收集资料是时代的恩惠,是捷径,没想它根本是一条弯路,死路。
可笑的我,还专门去花了两个月尝试只在电子笔记本上做笔记。
可电子笔记本上的笔记做好了,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单纯的收集资料,不去用纸质笔记去抄写理解的,最终理解都不深刻。
要知道,一本书即使你倒背如流,也不是你的,只有你做笔记时产生的思考才是你的。
产生了思考之后,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在碎片时间,重复研究自己得出的结论,去思考它的正确性,去找更多的例子去论证,才能得到体系化的进步。
当你在碎片时间思考自己现有的总结,每天都尝试与自己过去学到的内容总结,以时间为单位,学完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翻看一次前一天学的知识点。一周盘点一次所有学到的知识点,最终你对所有的知识点的思考,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联系。
这样下去,你会对同一个体系内的东西理解的越来越快,新学完一个知识点,立马就能产生对以往3个知识点的碰撞,链接。这就像一只织网的蜘蛛,花大量时间织好一张网之前(复利效应产生之前),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成长缓慢,但当蜘蛛织好了之后,就能开始捕捉猎物,变得越来越强壮,吐的丝也越来越坚韧,进而网越织越大。
我说完了,有感触不妨大胆留言,评论也是对刚刚输入内容的消化。
图源网,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