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四章:反省自己,诸事皆顺
今天我们学习学而篇第四章三省五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力尽心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特珠词解释
1. 三:乏指着多
2. 忠:尽心尽力
对我们的启示:
儒家思想的特点就在于:做为一个个体是不能离开群体的。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你要做圣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
在家,你要与父母兄弟姐妹来往,在外,你要与朋友、与老板、与领导、与同事们交往。
所以做为一个人,在人生这趟列车上,你不可避免地要与天下人来往,而在这种交往中,我们就要学会去问自己,我到底做的对不对?尤其在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都要先问问自己做的是否正确的?
"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譬如,你在机关上班,无论做官与否,上面都有领导,你在企业做事,上面有老板,那么你就要每天问问自己,工作有没有尽心尽力?
别人给你发工资,你就要忠人之事,这是第一个要求,如果我们从心底里有了这个信念,那么你就不会抱怨工作的艰辛,也不会因得失而烦恼,其码我们是有工资可领的啊!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仍是强调要守信,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比如,你今天跟朋友答应办一件事情,将来到时候你就一定要信守承诺办到。
虽然守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说话应该算话,即然答应了就一定要想办法办到。
我认为,你在答应帮忙别人时,必须要慎重,等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如果你自己真正能做到,就答应,如果办不到,最好别顺口答应。即然答应了,就应该办到,要不然你随口一说转身就忘了,而求你办事的人却在苦苦等待你的答复,让人家催又不是,不问心又着急。
而如果你总是这样三番五次的只答应不办事,那你在别人心中的威信也将荡然无存。
"传不习乎?"是说做为老师,你教给学生的知识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这个"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都代表你要去实践,也就是说,你要自己做到才能去教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在家做为父母也应该如此,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呢?
比如,看电视,玩手机,你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别玩手机,而你自己却整天追电视剧,打游戏,孩子怎么能不受你的影响呢?
所以,在家里如果有学生,你自己一定要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喜欢上读书学习的,你不妨试试?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反省的时候,都会老想着别人有没有对不起我?别人有没有做错事啊?这就成了反省别人了。
其实,反省应该先要反省自己的问题和存在的错误。因为别人有没有过错,你反省了也没用,因为你告诉他错了,他不见得会改!
但当你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你才会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样你就会不断地进步、成长。
将来,如果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你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而别人看到你的改变,也自然会改变对你以往的态度,你的人生也会越来越顺利的。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我们很容易主观行事和判断,做什么事时都认为自己做的对,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立场,或者别人的困难。
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在相互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那到底谁是错的呢?如果谁都不认错,那还怎么相处呢?
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思想发挥的很好。《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就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沒有问题,而不是先去问别人怎么搞的?当你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后,你再去看看别人在什么地方做错了,等发现了别人的错误,你可以用善意的方式去对导,而不是直接了当去抱怨和指责。
只要我们学会孔子的这三句话,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充满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