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应当整合为一个更复杂的人

2021-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吾非拉里

最近读完《骆驼祥子》,我在对祥子感到同情和对旧社会感到愤懑之余,开始思考祥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我认为根源在于: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造成了祥子信仰系统崩溃。避免的方法是,明确一个单纯的人在精神领域上需要不断整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的人。

一 祥子的转变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位有理想、肯吃苦耐劳的洋车夫祥子,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被生活驯化成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混子,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祥子三起三落

年轻时候的祥子是顶可爱的人。他善良,虽然自己生活拮据,但是看到老车夫饿着肚子,会给他买包子吃;他有理想并肯吃苦,一直想有自己的车,硬是靠着没日没夜地劳动,买到了一辆车;他有底线,即使因为雇主的问题,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丢失了,也没有去偷雇主的东西。

但是经过社会的毒打,他迷失了,渐渐成为了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他不再有希望,只贪图享受,吃喝嫖赌都占,活一天混一天;最后完全丧失了道德的底线,不仅从有恩于他的雇主手中骗钱,还为了钱出卖他人性命。

是什么让祥子产生这样巨大的变化?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由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乱不安,民不聊生。关于这点本文不赘述,本文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表面上看来是一次次的意外事件击垮了祥子,实际上是意外事件造成了祥子的信仰系统崩溃,最终让他怀疑自己,放弃了原本要强的信仰,选择和别人一样混日子。

我认为对祥子来说第二次打击最大,他的积蓄被侦探骗走了,实在走投无路,不得不回车厂找虎妞,这时他的信仰出现了裂痕。他想:“他顾体面,要强,忠实,有义气,都没一点用处,因为有条狗命”。

二 整合为复杂的人

祥子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万恶的旧社会,现代社会中仍在发生,只是不那么明显罢了。我曾不止一次听到长辈说:“所谓的人生啊,就是混。”现在我大概能理解这一声慨叹当中有多少的无奈和悲哀了。

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反复出现呢?

我认为需要认识到: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单纯的人在精神领域上不断整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的人。这里的单纯指信仰的单一,比如坚信要强就能有好的生活,天道酬勤。复杂指的是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意外,尤其不符合自身信仰系统的意外,通过辩证的方式,归纳为到信仰系统当中,确认信仰的不完善,并建立起更加复杂的信仰系统。

一个单纯的人,就好比年轻的祥子,心中相信只要自己要强,肯吃苦,一定能买上车,最后还能组建家庭。这样的人是可爱的,有冲劲的,有活力的,但是不能长久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现实的生活是复杂的,多变的,不由人心的。

一个单纯的人看到这样复杂的社会和人心必然是慌张的,很多人就和祥子一样从原本的单纯变为另一种“单纯”——世俗,既然我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那么就跟着大家一样就好了,他仍旧是一个“单纯”的人,并没有成为一个复杂的人,因此也没有任何成长。

我一直认为像是海瑞这样的清官,一定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但是因为他太廉洁了,太纯洁无暇了,最终只能被当做摆设,没有办法真正做事。曾国藩在这个方面则更胜一筹。曾国藩原本也是个清廉的人,但是他领悟了和光同尘的道理后,他开始接受贿赂,将钱集中起来去做事,去落实自己的计划,他离任时,还将储蓄的钱交给下一任官员。曾国藩就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能将自己的赤子之心与外界的大环境相整合,最终为国家做出实事。

我认为关于整合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由于纳粹屠杀犹太人,他原本的一切都被突然剥夺了,家人、事业、自由,毫无道理可言,而让他在集中营坚持活下来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他要将在苦难中的经历整合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中,并在重获自由的时候发表出来。他一直用这个想法激励自己活下去,他成功了,堪称奇迹。弗兰克尔在经历了三年的纳粹集中营生活之后获得自由,此后创立了意义治疗法,成为继弗洛伊德心理学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后的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

在整合这一过程中,痛苦和失败是一种提示,要面对外界的现实情况,同时反思自己的信仰系统,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进行整合,产生新的信仰体系,成为一个复杂的人。

在《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中,有一位主人公的话我一直记得:“对待生命,要尽可能少一点妥协。”不能因为外界的掠夺就丧失了自己生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祥子最大的悲哀在于,故事的最后,他手中又有了60块钱,这是他距离买车(100元)最近的一次,但是祥子不可能再去买车了,他不是这些钱的主人,只是这些钱的奴隶,他会继续挥霍一空,因为他已经完全被驯服了,不会有任何挣扎和反抗,就和骆驼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