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1听书笔记:激发一个群体

2021-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星小燕子

一天,她注意到同事吃午饭的时候在玩一个手游,叫“大家来找茬”。就是对比两张差不多的照片,找有哪些不一样。邵慧宁发现,这个跟零售店现场的工作很像,也是对照一个标准,不停的找问题,比如叠衣服、烫衣服,但这个过程会让员工感到乏味无聊。同样都是重复简单的小动作,为什么找茬让人上瘾了呢?因为它有目标,有反馈,有掌控感。那能不能用这个找茬的方式让大家在工作中也上瘾,再学点东西呢?

于是,邵慧宁就开始带着同事上班时间来“找茬”了。她每天把同事安排在各个岗位以后,就给大家布置找茬任务,比如一边整理卖场一边找出10个茬,然后改进它。找到的小伙伴,大家给点赞, 被找茬的小伙伴们也不会有什么负面情绪,因为这就是个游戏。

开始大家找到的是一些表层问题,然后游戏开始升级。邵慧宁要求大家对以前熟悉的工作流程找找茬。

比如,收银台能找出什么茬?有人提出来,购物袋的摆放位置不对。现在最小号的购物袋放在收银台的最下一层,这意味着如果是用小购物袋,收银员要蹲下来翻找。收银员因为怕麻烦都会用最顺手的大袋子。每个大袋子贵2毛钱,一天多用100个袋子,一家店就是20块钱,全公司300家店就是6000块钱,改变这么一个流程,堵住这么一个小小的漏洞,全年就能节省出200多万。

你发现没有,找茬在本质上不是为了拿着放大镜挑员工的毛病,而是通过一个游戏化的设计给了大家更明确的目标、更即时的反馈和更大的成就感。以前大家觉得无聊是因为工作只有重复,没有被关注,也没有主动发挥的空间。而店铺也只把员工当劳动的机器,并不会考虑员工本身的成长。但是自从开始找茬,工作对员工来说就不再只是简单重复,而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你看,什么叫激活员工,不是你拿着难题去打败他,而是你要让他知道,你在和他一起去打败难题。

我们带一个团队,激发一个群体,甚至在家庭里激励自己的孩子,都能用得上。这就是得到大学神奇的地方。一个人解决自己难题的方案,旁边的人看到都会得到启发。

用仪式感把大家的情感召唤回来。邱佳策划了一个家族春晚,让大家都参与进去。这春晚一办,就办了五年。春晚能让大家自觉自愿地参加,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唱主角,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整个家族的未来,让孩子表演节目,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下子就把家族成员的身份共识建立起来了。

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城市化改变。维系一个大家族的情感纽带,越来越难。邱佳同学的解决方案很巧妙,抓住春节的时间窗口,设计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给家族成员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如果你想加深一个共同体的联系,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团队的气氛,邱佳的方式,是不是也很有启发?

激活自己的潜力了。咋解决呢?他找了两个“捷径”。

第一,向上,找组织要特权,要越级和能拍板的人沟通的特权。想要提高六倍的效率,先下手砍掉所有不必要的环节。

第二,向下,找当地村民求助。因为这条路沿途地形特别复杂,确定隧道出入口位置是个难题。自己一点点跑来不及,怎么办呢?他的方法是找村民。接到任务时还在春节期间,当地村民们还在走亲访友,他遇到一个赶猪售卖的老乡大哥,买下了他的猪,这位大哥高高兴兴作为向导,一天下来陪他徒步三四十公里,帮他们找到了合适的隧道进出口位置。

买猪肉,修隧道,这样的方法好像是歪打正着,其实不然,得到大学就是汇聚了很多像李小伟这样的同学,他们不仅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再举例:“17人俱乐部”,对,他们一个群里只有17个人。

为啥选17? 17拆开了,谐音恰好是“一起”两个字。你看,这是一个特别巧妙的设计,一个名字就把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强化起来了。首先,规则特别明确,群里的成员只能17个人,不能多,但有预备队,随时补位。第二,有这一套明确的边界约束,这个群成员彼此之间的义务感就特别强,但凡群里有人发起活动,其他16个人那是真的奋不顾身地参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