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拐角处遇见河下古镇
苏北淮安,一定是个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地方。
淮安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历史上还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人。淮安荣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河下古镇,作为淮安的核心历史街区,于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三十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由此可见河下古镇在淮安古城的核心价值所在。
古镇占地3.5平方公里,一条长长的石径小巷,北起翔宇大道,南至御码头,横跨千余米,囊括石工头、花巷和湖嘴大街三大主要巷区,穿过小镇中央。
小镇另外一条有着同样历史的巷子——估衣街,与主道垂直相接,东起城河街,往西延伸三百来米,在石工头处形成一个“金三角”的地形格局。
我相信,河下古镇的灵魂,一定是这两条纵横相连的“长短巷”,与成都的“宽窄巷”遥相呼应。
这么看来,与其说古镇,不如说古街更为贴切。
遇见河下古镇纯属偶然,最初的行程并没有古镇的计划,一大早骑单车从酒店出发,直奔周恩来故居而去,结果被导航带到里运河附近迷了路,然后在马路边狭窄的人行道上两棵小树后面,突然看到了刻在民房墙面的四个小字“古镇河下”。
生命中的许多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我相信,河下的长短巷子一定是岁月刻意留下的痕迹,让曾经错过的人再次拥有一次邂逅的机会。
网上总结河下古镇的六大特色包括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美食重镇和佛学文化。而对于一日游的过客来说,古镇可能有着更多更直观的感受。
(一)文化
毋容置疑,河下绝对是一座“足金”的文化重镇,古镇距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据记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进士之乡”之称。镇上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河下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古迹。
沈坤状元府,位于竹巷街口的状元桥附近。沈坤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与吴承恩是同窗好友。
状元桥的另一侧,也就是城河街上,倚河建着一座三层结构的魁星阁。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民间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
吴承恩故居,一座典型的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主要由吴承恩故居本体、吴承恩生平陈列厅、玄奘纪念堂、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六小龄童工作室五个部分组成。
博里农民画苑,博里农民画诞生于淮安区博里镇,以描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为主要特色,“中国四大农民画种”之一。
河下,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对“文化”的最深沉的眷恋和执着。
(二)古民居建筑
河下古建筑的保存比较完整,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风格的民居与建筑群。明清建筑以石灰、土、砖、木、石、瓦等为主要材料,明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比较严谨工整和典雅,多使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
巷道两边很多民居的室内已经做过了一些改建,以适应日常居住的需求,但是建筑的外墙尤其是临街面的墙体,以及房顶外体,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原来的模样。
河下真正的原始建筑群多集中在古镇中央尤其是长短巷一带,而景区主牌坊附近以及古镇外围一带的房屋建筑群应该有不少是后期仿建的。
石板路,雕纹木窗,砖雕,石雕,清水墙,粉白墙,青砖,黛瓦,瓦上的福禄太平,巷子里的百年老宅,无一不在以沉默的方式跟游人诉说着河下沧桑的岁月斑痕。
鲜衣怒马已成历史,河下如今只留下静静的庭院花开,长短巷里的怡然,巷子上空的闲云,和悠悠流长的里运河水。
(三)古痕迹
除了旧时民房和名人故居,在河下,尤其是长短巷里,还保留了许多的古迹,百年老店随处可见,厚重的痕迹感遍布街头巷尾。
花巷水龙局。当年的“消防队”,室内展示曾经使用的消防器材与装备。
吴鞠通中医馆。吴鞠通是一代名医,清朝温病学家,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许氏中医宅。
李记纸扎。非遗技艺,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目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花巷谢氏棉花店。
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据说这里原是张步鳌民国初年开设的福星斋清真饭馆,当时很气派非常有名。
东方时装店。目前只剩下一面残败的破墙,旁边一位阿婆说这个时装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曾经是这条街上的“明星店铺”、“网红打卡点”。
荏苒光阴,遥远的回忆,被一一揉进了青石木门的巷陌。
(四)美食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时,河下在淮安美食文化传承的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说起淮扬菜,不得不提河下镇。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扬州和淮安一带。淮扬菜原料多以江湖河鲜为主,配以顶尖的烹饪技艺,把“和、精、清、新”的饮食理念贯彻得淋漓尽致。
河下是淮扬名菜第一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有钱人多,吃货也多。这里代表性品种有蟹黄汤包、涨蛋、长鱼宴、玉兰片等。此外,美味的茶馓、油端子、藕粉等小吃品种也是淮安美食谱里不可忽略的经典。
文楼。一座状元楼,形成于清末,是纪念当年文武状元沈坤和叶允武的公共建筑。文楼也是一座酒楼,据说周恩来小时候经常来文楼吃汤包。
王兴懋酱园店。始建于乾隆十年,创始人以酿制酱油、陈醋而闻名淮安城。王兴懋是第四代传人,家后院有一个酿制小作坊,采用古法酿酱。
岳家茶馓。创于清代,目前已传至第九代传人。
油端子。
文楼汤包。
徐氏蟹黄汤包。
阮记祖传臭干。
钦工肉圆。淮扬菜经典菜肴。
文楼饭店(旧址)。
各种小吃。
对于河下人来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祖辈辈关于味蕾满足感的幸福记忆。
(五)原居民
古镇上至今还生活着大量的原居民,这是河下与国内很多古镇景区很大的区别之一。5A景区也好,历史古物也罢,小镇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好像与这一切的“抬头”毫无关联。
沿街叫卖的自家鲜果,巷道上生火的煤炉子,临街厨房里老爷子做的煎蛋,巷子里拉家常的大妈大姐,隔街对望的老闺蜜邻居的闲扯,老屋前白发苍苍相依的伴儿,白酒巷口吧嗒旱烟的大爷,木门下机灵的猫,角角落落里的烟火,都似曾相识,莫名又涌起一阵怀乡的闲愁。
走在长长又静静的巷子里,总会忍不住向两边的居民楼里张望,目光穿过裂纹斑驳的木门,心里很是好奇,屋主的祖先曾经也中过状元么?主人房里会不会挂着明清时期的字画或者刺绣?阁楼上会不会收藏着旧时的银锭或者鼻烟壶?屋后的小院子里有没有种着五百年前的老樟树?
居民也很友好,或许早已习惯了来自陌生游客的“偷窥”,似乎“历史”和“文化”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是书本上的两个名词而已,两千年前的小镇咋样,现在还是咋样。古镇的前世今生清晰地写在了他(她)们的脸上,那是对生活的从容和淡然,对小镇自身历史文化的信仰和笃定。
(六)免费,免费,免费
重要事情说三遍。
AAAAA景点,不用任何门票,无需任何预约,河下古镇没有长长的队伍和验票口的“欢迎模式”,也没有“谢谢参观下次再来”的“欢送模式”。河下就像是一位“初次相见的老友”,随时守候来来往往的客。
里运河侧的入口处,没有大大的牌坊,没有醒目的标志,没有任何常规景区的人气,就像是乡下老家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口。
从这个小村口走进去,不过是十几级石阶的距离,却已然跨过了几十个世纪的时空。身后是车水马龙的里运河大道,眼前是悠长安谧的小巷,古镇就这样“慵懒”地躺在那里,不动声色,大隐于市。一次不经意的举步,一只脚踏入千年前的寂静,一只脚还在喧闹的红尘。
一直以为古代和现代之间一定有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不知道原来古今之间可以近到连一堵墙都没有。也曾经以为人心和人心之间一定有着宇宙中最贴近的柔软,却不曾想过原来人心之间还隔着一万万的光年。
开放,包容,自在,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
后来才知道,原来作为河下古镇景区的大门牌坊位于北面的翔宇大道边和东面的城河街口,而里运河这边就相当于景区的一个出口了,也就是古街的尽头,但还是低调得让人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下古街。
三公里之外,是周恩来故居。
从春秋战国到光绪,历史走了两千多年;从古镇过去周总理故居,只用一盏茶的功夫。对于年华这部电影来说,布景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剧情和角色。
走完古镇,只消一剪下午的时光,然而要读懂古镇,也许需要一辈子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