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诗知多少?

有好事者做过统计:在中国,至少有十多处望夫石。
老家数十里外有座马头山,大名马首山。于是,一代又一代的老者指着高高的山头告诉小孩子:你看那山多像一个马头呀所以就叫马头山,可任凭孩子瞪大眼睛左看右看,纵眺远望,怎么也看不出那个马头来呀。当然了,山下的地界那么广阔,倘然换个地方的话也许像——那些望夫石大致也如此吧。
这下好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正愁没有写作题材呢,这不正好落笔嘛。于是今天恁多的望夫石诗。
李白《望夫石》:“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大意为:像呀就是像,即便容貌和服饰看上去都是一个古代女子倚门而望的样子,尤其是曙光初露石像带点剪影时,那种愁苦万端的样子更是逼真。那垂挂于植被上的露水莫非就是她眼眸里的泪水吧,那覆盖其上的草木青苔就是衣裳了。那她是谁?盼望着的夫君又是谁?不知道,大概类似于舜帝的两位夫人娥皇和女英吧,或者春秋时的息国国后息夫人。尤其是后者的迹行让人敬佩,看上去逆来顺受,实际纯然是为了息国的安宁做出了重大牺牲。这一切,息国国君可知否?好了好了,不论石像为谁,一年有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她都一直在盼望着夫君的归来。
刘禹锡《望夫石》:“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诗通俗晓畅,意思一看自明,暗含“痴情女子浪荡夫”的道德批判,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初心不改,一如当年。而夫君呢,说不定流连于某条花柳街上寻欢作乐呢。
王建《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此诗立足点与刘禹锡差不多,只多了一点温情,当然也多了一种可能,尽管只是一种类似童话的安慰。
(唐)唐彦谦的《望夫石》则近似李白:“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明月空悬镜,苍苔漫补衣。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当然不能说唐彦谦有抄袭诗仙的嫌疑,但可以这么说,二人视野里的望夫石应为同一处。
(唐)武元衡《望夫石》:“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作品除了告诉读者这是别一处风景外,基本路子还是未变。
相比较而言,(唐)刘方平的《望夫石》则有点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诗意为:一位古代佳人不知为啥倏然化石,不过即便成了生硬冰冷的石头,她的美丽迷人依旧不减分毫。你看那斑驳的苔藓覆盖到她的脸颊居然也似熠熠生辉的花黄。她的眼睛仿佛是挂在枝稍头的野山杏,日光穿过摇曳的树枝照射上去倒似乎为她化了一层薄妆。哈哈,有趣有趣,但不免有点离题,这哪是望夫石,而是美女石。
王安石的《望夫石》算是有点突破:“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云鬟烟鬓”表女主人美貌,这没什么。盼归的痴情也如前,也基本无新意。只这位夫君离而不归的原因被暗示了出来:“一去天边更不归”。天边者,天一样遥远的边陲呀,那就是戍边去了,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所以作者在首句里也才有“与谁期”的不归暗示。
王安石给我们欣赏众多《望夫石》诗提了个醒儿,那就是:艺术(包括自然石雕)固然是生活的反映,从古至今无数的渣男也的确给其妻女造成了很多的感情伤害,这个账认。但同时也得看到,由于历史形成的分工不同,男人须承担养家糊口,闯荡在外的任务和义务,譬如兵役,徭役,为官,遭贬,经商,科考等等,成败难测,变数多多,而彼时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又及其原始,于是就造就了如今的望夫石。
白居易《琵琶行》里,一句“上月浮梁买茶去”就把琵琶女丈夫只顾金钱利益而不见婚姻爱情的薄情男批了个体无完肤;可细想一下,像琵琶女这样一个过气明星艺人,单日日的生活费用得多少?男人不拼命赚钱行吗?
上述诸诗仅仅是随手摘来而已,就望夫石的题目来讲,写过诗的文乎人士大概不计其数,当然,能够流传下来的就少之又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