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读书笔记(二)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12人  依然温暖
《正念的奇迹》读书笔记(二)

以下摘自《正念的奇迹》:

就像这样,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保持在正念中,而不是只有在禅修、读经或祈祷的一个小时里如此。

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都要秉持正念。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典礼。

将茶杯子举到你的唇边是一个仪式。用“仪式”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太沉重了?我用这个词是为了警醒你,让你理解“觉知”是件生死大事。

今天是你的。记住这一点,也许你会感觉到唇边的一抹微笑,这笑容使你确信自己完全安住在正念中,并且能滋养出更圆满的正念。

过好真实的这一刻。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想象“一颗被扔进河里的鹅卵石”的意象会有助于禅修。

鹅卵石毫不费力地沉入水里。它以最短的距离下沉,最后沉到河底,沉到那最佳的休憩处,自始至终不沾染任何东西。你就像那颗让自己沉到河里的鹅卵石,放下一切。此时此刻,你存在的核心就是你的呼吸。你不需要知道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水底那细沙铺成的床,那完美的休憩处。当你觉得自己像那颗到达河床的鹅卵石那样地歇息,就是你自身开始得到休息的时候,你不再被任何事物牵缠。

这是你自己的时间,你坐的这个地方是你自己的地方。在此地,此时,你就可以开悟,不用去遥远的异乡坐在某棵特定的树下。如此修习几个月,你将开始体验一种深沉的喜悦,让你重获新生。

常照禅师写道:“如果修行者能透彻地了解自心,修行将事半功倍,但是倘若他对自心一无所知,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成空。”如果你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观察与辨识与心有关的一切。你必须时时刻刻这么做,在禅修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如此。

不论何时,当善念生起,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也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论你有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著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认知到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正念,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如果你还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还在保持。一旦你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佛经说,心犹如一只在森林中不停摆荡的猴子。为了不让行踪飘忽的猴子失去踪迹,我们必须一直看着这只猴子,甚至和它融为一体。“即心观心”就像物体和影子——物体无法摆脱它自己的影子,两者其实是一体。不论心飘荡到那里,它仍被心拴着。

从观察自心直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不难走。一旦你平静自心,一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扰乱你,你的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

你的心会以一种直接、奇妙的方式看好它自己,不再区分主体和客体。喝茶时,饮茶者与茶之间的分别将消失。喝茶变成一种直接而奇妙的体验,这其中,主客体的分别不复存在。

散乱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看好自己,迷妄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真的心就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佛陀——完完整整的“一”,不会被孤立个体的虚妄分别所分割,是概念和语言制造了虚妄的分别。

我们不会再被“为了自己生存,有必要毁灭他人”这样的想法蒙蔽。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要有两面才能存在一样。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


《正念的奇迹》读书笔记(二)

今天继续读这本《正念的奇迹》,让我对如何对待当下有了更透彻深刻的觉知。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待生命的意义都有了重新的定义。有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执念中却不自知,知道自己活在执念中,却不知道怎样去改变?有时候我们回忆过去,追求未来,却把最最重要的当下给耽误了。

早上躺在床上,想着要起床,因为太冷不想起床,在纠结煎熬中度过了早上的起床时间。起床后,匆匆的做早饭,吃饭的时间就在急急忙忙中度过。上班的时候,干着手头的活,又在想着接下去要干什么事儿?上班的时间就在这样的左右顾盼中度过。睡觉的时候又在想着白天干的事儿,或者是明天要干的事儿。一整天,不知道自己起床是什么感觉?做饭是怎么样的体验?吃饭是什么样的滋味?上班又是怎样的感受?而睡觉又该怎样安稳?而这一天的生活就像不是我自己过的,没有真真正正去切身体悟过日常的每一件事情。就像与一个人相处,你虽然和他在一起,但是没有交流,没有反馈,就像我与你虽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这样的每一天,是不是违背了生活的初衷?而应该思考到底怎样才是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