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三)

2018-03-16  本文已影响38人  天行武道养生阁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三)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心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肾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肺津液少,干燥)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盛,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

肝木生火,心脏源头的血来源肝,当肝有问题时,不好的血还是会继续供应心脏,在手掌颜色上,会显得暗红。阳被逼出来,肝阳亢,会使心跳加快。正常的掌色是粉红的,即心火制衡肺白平衡状态。心火下沉到小肠,肺津液下流到肾里,肾水又滋养肝木。大肠的津液会上升入肺,即肺里的津液都来自大肠。

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五行相生之病);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五行相克制的病),肺病传肾,以阴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正常为脾土制衡肾水,肾有问题,肾阳不足时,阴就会盛大,就会肾积水,这时需要强脾。肾阳要固守,如坎卦,阳要包在里面。得靠脾土的制约,肾阳失控,也就是强脾。阴盛,阴散的方式很多,太阳经主开,合不住了,阴就盛出来,如排汗,汗流不止,或大小便失禁。)

脏主收藏,可满不可实;腑,可实,不可满。

邪气郁结于阳经(阳经被封,被截),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400cc),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脾藏血,一脏被阴结,血就不能顺利入脾,就会被逆流出来,排血,以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口吐血等)

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脾主四肢,也主少腹)。

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胃火,肠火重,处于上下旺火之中,喝水,水一下去就被汽化,导致消渴,一直喝水也不能解渴。正常的喝水,水会在胃里时就被吸收,其次不好的话,阴盛湿重,喝的水就会下流入小肠。)

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两阳脉出现,心经神门位置可以摸到脉,即是怀有小孩的脉象)

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

二阴(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

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

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

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碰到“死脉”的病患,不可以放弃。要放手一博,这时,唯有“经方”才可以一博相救。

温病,张仲景解决,《伤寒金匮论》一剂可以救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