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修“聪明的学问”(转载)
1964年,我国试验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试射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冥思苦想,希望多加些推进剂,增大射程;可燃料箱容积有限,重新设计大燃料箱时间又不允许。一位年轻人站起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升高,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泄出600公斤燃料,就能命中目标。”随即有人置疑:“本来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燃料?”于是再无人理会这个“不合理”建议。
年轻人没有气馁,他找到技术总指挥钱学森,大胆汇报了自己的意见。钱学森听完眼睛一亮:“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泄出一些推进剂后火箭射程反而显著增大,连发三枚,枚枚命中。这位以逆向思维创造性解决了关键问题的青年才俊名叫王永志,后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人类的思维活动通常离不开对问题的分析求解。面对同一问题,哲学素养往往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案、取得迥异的实际效果。王永志认为减少燃料反而能够增大射程,这一方案看似违背逻辑,实则是哲学素养的折射。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素养对于指挥员而言,是指应当具备的哲学立场、观点、方法及实际运用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哲学知识底蕴、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运用能力。
作战指挥所要认识和解决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敌与我、优与劣、进与退、攻与防、主动与被动及最终的生与死、得与失、胜与败等,实际上都是认识和解决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等关系的问题。因此,任何指挥员在实施指挥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其哲学观念的制约和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战指挥从理论到实践无不浸透着哲学思想。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作战理论和指挥活动。
具有良好哲学素养,自觉运用哲学,比不自觉地“受哲学的支配”来得高明。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指导原则,韩信背水列阵大破强敌名垂青史;马谡生搬硬套却亡兵失地弄巧成拙。克劳塞维茨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思维工具,从军事和哲学的结合上研究问题,完成了著名的《战争论》。中国经典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从根本上说也是军事哲学著作。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仅是作战指挥的要诀,也是朴素唯物主义对战争和作战行动本质的认识。毛泽东更是把哲学与军事紧密结合,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变战略上的以少胜多为战役战术上的以多胜少,坚持内线中的外线,战略上持久耗敌,战术上速决制胜……其高屋建瓴、旷古烁今的战争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堪称伟大典范。
善于关照全局、全力抓住重心,是指挥艺术的核心,也是现代指挥员哲学素养的集中体现。适应未来战争需要,指挥员必须学会跳出局部看全局,培养“战略眼”、重塑“战略观”,“彰往而察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智慧,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指挥员都应保持内心平静,头脑冷静,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用“聪明的学问”指挥高明的作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