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和生活,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过程

2020-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亲爱的亚浡

今天和胡三岁一起把家里小规模的给打扫了一下,主要是公共区域,看着整齐干净的家,那个心情真的是像屋子一样,窗明几净的,又亮堂又舒服。

我特别享受整理和打扫房间的这个过程,每次干完活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而且脑袋特别灵光富有创造力,总想着设计一些东西去让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脑子里已经开始根据我自己的需求去构思了,这样的创造力让我有一种错觉:如果改行去做室内设计应该也是可以的。

因着这种好感受,对于整理家这种事情而言,就像是我的“偷得浮生半日闲”,虽然上体力上会累一些,但精神上却是极度放松充电的,而且看着最后的成果,心里的舒服值又上升一个点。

而我和胡三岁在家的状态却是完全相反的,又懒又宅,不会主动去做家务,像这样尽心尽力的打扫除想都别想。

为什么同样的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呈现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呢?

我问胡三岁,他给我的解释是:懒啊,在家懒,在这里没有依靠,必须自己干。

如果没有学习家庭教育,了解关于人的成长规律,也许我也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于懒,这一代的我们在家都太懒了。

可是回溯懒的形成历程来看,完全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包办太多,不懂得放手导致的行为结果。

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我外婆和我妈妈一样,都是那种吃力不讨好的模式,特别勤劳,几乎包办了家里所有的一切,家人体贴帮忙的却特别少,几乎都是“懒人”。

我外婆我妈妈兄弟姐妹的模式一模一样,他们在家里包饺子时,幼时的我们因为好奇过去也想参与一下,他们做的动作是把我们赶走:“不用你”“你不会”“你做不好”,不让我们碰,我们拿面团在旁边模仿着玩时,又被驱赶:过去玩儿,别在这儿碍事。屡次被拒,屡次被驱逐之后,到后来我们就真的不参与不做啦。

“反正你认为我做啥都做不好,你自己干吧,我不干”,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到后来,他们使唤我们去跑腿干活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不愿意动了,几次使唤不动之后,就成了懒。于是懒就会成为这个孩子的标签,偶尔会有那么几次“不懒”的行为,但是在日常的“懒”的行为对比下,约等于没有。

所以当父母包办的太多,不懂得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时,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更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和他想要承担的权利。

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长不大,因为不懂得担当。

孩子要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去唤醒自己的身体,唤醒自己的感受力、思考力、行动力,通过这些去掌控自己的身体,掌控自己的行为,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它才能长成他自己。

家里的空间,都被大人占了,孩子怎么成长,怎么体验,怎么担当。

在离开家回南京前的一个多星期里,家里长辈因为复工纷纷离开了家,剩下我和两个弟弟陪伴着外公外婆两位老人。

外婆是属于心疼孙辈,不舍得用孩子,而又希望外公能够理解她的辛苦,多帮她分担一点,但是外公习惯了饭做好等着吃的模式,所以外婆是操劳着一切对外公充满了怨气。

看得见外婆那么辛苦,而我和弟弟们像外公一样坐享其成,心里实在是有愧,为减轻这种愧疚感,我必须做些什么,替外婆分担家务,念头一出,我立马冲出去要包揽我能干的活,这个包揽是我“抢”来的,她还不想让我干,看到我执意是不让她碰,让她去歇着,拗不过我时,才老实的放手。

有时还不愿意去歇着,她就站在旁边看我干,我不清楚东西在哪时,她给我指下,更多的时候是跟我聊天,说心疼我们不舍的用我们……

我则趁机给她“洗脑”,试图改变她的一些想法,让她能轻松些不那么劳累:小孩子要多用,多用才勤快,才招人喜欢,看他们干了就夸他们,他们可喜欢参与这种家务,可喜欢被夸了,只要一夸,他们下次还接着干,而且他们其实都会干,干的特别好。

我包揽的这些家务活,我干的同时,我会一并拉上两个弟弟,哪个闲叫哪个一起干,我刷碗,我一定会把收拾桌子的活分配给他们,一点点,从简单处入手,让他去参与其中,一旦做了立马表扬,但凡主动做了额外的家务,立即夸,立即肯定,所以除了偶尔一次会故意不配合,其它的情况下配合度都特别高,做了两三次之后,下一次就不用提醒,自己主动去干了。

有一天晚上外婆说睡前准备拖地,我赶紧给外婆安利弟弟,让他来做,外婆在旁指挥监督就行。结果到了晚上,弟弟挨了外公的一顿批,情绪很低落,外婆在旁边极力的安慰弟弟时,他问了一句:不是说要拖地吗?

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好久,因为他的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说明了他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少年。

除了做饭,我夺了外婆手中所有别的能干的活,只想让她多休息休息,然后和弟弟们一起分工做,没有做过的会请外婆示范,我们一起跟着学,他们上手也很快,做的也特别好,而且在下一次在干什么活儿时,自己会主动跑出来帮忙,特别的勤劳,有时家务不多,看他们能做会做,我就把手中的活给他们让他们做,我站旁边就做一件事:夸,狠狠地夸,夸张地夸。把他们调动起来,自己特别轻松。

所以大人其实要适当的懒些,孩子才会勤快。给到他们机会,让他们去担当。

那几天我的懒病一下子没了,变得特别的勤快,俩弟弟也特别勤快,玩手机的时间明显少了,外婆也轻松了不少。

我走之前反复跟外婆交待:要多使用他们,干活儿时带着他们一起做,多夸他们。

这两天跟家里联系时,一切恢复如常,外婆说:你一走,使唤不动他们。

我苦笑:预料之中。不怪孩子不干,管老人不会用。几十年的观念不是说改就改的。

在南京的这个家中,我和胡三岁都特别喜欢一起打扫家的过程,不是因为没有依靠我们才勤快了,而是因为责任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手中,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这是我们自己的小窝,我们喜欢看它干干净净的样子。没有人会评价:你整理得不行,你们这个家很乱等等,我们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打理它,在这个小家中养了花,还种了菜,不断添置小东小西来点缀它。花了心思去经营我们的生活,让这个房子像家一样。这里装着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自由,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想守护好它。

而在整理家的过程,我也在一点点体验去收回对我自己生命的掌控权。

我自己动动手参与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我能行”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才会想方设法的去解决,不断思考使用大脑,开发大脑。

因为经历,因为体验,所以懂得,那些特别有创意方便我们生活的设计其实全部来源于生活。创意源自生活和体验。

不断地整理,不断地归纳,其实也是训练大脑中条理清晰的空间能力。

做家务的这个过程,真的是能带来太多……

以后我自己的家,我一定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去做,去整理,让他们参与家务,把这种美好的感觉传递给他们,参与到家庭的事物中,看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