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for Design

产品工作札记 - 2019年5月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仔仔侠

1.鱼缸后记

买了个米家的鱼缸,见之前这篇文章: 小米有品做了个爆款鱼缸,还是个垃圾?

收到实物使用了下,的确不值299大洋,做工很一般,送的配件也很少,导致完成度和成就感很低。养了几天水还没放鱼,看上去像个灯...

总结一下:

  1. 产品营销做的好
  2. 比玻璃鱼缸颜值高
  3. 宣传的高科技实测很掉价(过滤系统)
  4. 不养花的时候盖子会被顶起来,设计有缺陷
  5. 开关反馈就是shi

嗯,一句话,产品本身也就值50块吧,学习如何能卖到几百大洋是唯一价值。

2.关于团队和个人目标的整合

目前公司并行产品和项目线将近20个,过程和目标管理是个难题。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铺垫准备,考虑使用Jira管理产品、项目和个人任务,这样做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1. 目标和任务能够统一管理
  2. 通过“到期日”培养对时间的重视
  3. 进一步规范产品需求池以及拆解过程的管理
  4. 为早会提供支撑
  5. 提供量化的考核依据

虽然任务的透明化会让人多少觉得有些不适,但是无论从公司效率还是从个人工作习惯来看,都是值得的。P.S,超国同学爬了每天没有打开Jira的同学的记录并公示,真是很有趣的一招。

嗯,一句话,坐等违规红包。

3.PBP

人资有HRBP,开发有结对,近期我也一直在思考在产品层面管理者的职责。无独有偶,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不断地帮助下属去做review,从而让整个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所以,我准备了一个product business partner计划,把自己的时间轮流的分配到几个产品线和管理线中。虽然还未执行,可以先共享下大概的思路:

  1. 在小团队里做具体的事,从中学习也帮助其他人学习
  2. 找到不同团队中的突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3. 挖掘每个人的特质,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4. 一起review产品和项目情况,在团队里锻炼所有人的全局观

嗯,一句话,团队的成长也需要设计和创新。

4. 产品需求的宽度

最早接触需求,知道分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产品需求又分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这种分法伴随了我多年,很实用也很让人信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实际问题往往复杂很多,比如:

  1. 他人对需求的理解
  2. 需求的评判标准
  3. 需求的追踪过程
  4. 需求实现的复杂度
  5. ...

有些是对需求管理的细化,有些是对需求管理的延伸。方法论可以有边界,但是产品人对需求管理的追求是有无限宽度的。

最近在做数据运营平台,上线的产品中也暴漏出不少设计的疑点,做产品首要要保证的,就是对自己作品的了解。因此数据度量某种程度上也是需求的一部分,有些人称之为DRD(数据需求文档),基本一个意思。

除此之外的例子还很多,所以我把产品组内的人分成了两拨,一部分以需求为主,一部分以设计执行为主。对产品的思考和论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

嗯,一句话,复利思维是让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5.产品建设的长期价值观

最近美国和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和华为开战,和深圳开战,和华科开战...

无论华为的结局如何,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产品人,必须开始重视基础研发的建设。之前谈产品以及商业化,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短期风口,投资热度,谈理想谈使命谈社会价值都是脑kuo有问题。

就在写文章前,华为官宣了“鸿蒙”的亮相。回想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生涯,突然觉得一路能走来,支撑自己的可能只是一直坚守的产品价值取向。

我们做智能办公,是因为相信。相信能通过我们的产品,友商的产品,竞品一起来改变低效、缺乏温度的办公市场。我们做设备,也做软件,改善空间,改善环境,最终来服务于人。产品是个立体纬度的东西,就像一个世界观,发现的纬度越多,万物就更生动有活力。

嗯,一句话,希望下个月能继续。

回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