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禅诗偈语学佛心得

《习禅随笔》二十四

2021-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得闲山人的文章

只有归宗较些子

在马祖大师门下八十八位明心见性的善知识当中,有一位归宗智常禅师,常为后代禅者所津津乐道。其生平年代不详,约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九世纪上半叶在世,江陵(今湖北省境内)人,俗姓陈,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住持庐山归宗寺,人称归宗禅师。

一次,归宗禅师上堂说法:“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之人)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从前只是依他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

这段译成白话,大意是:“从前的古代大德往往直指人心,不落言诠,不是说他们没有学识与知解,只是他们这些高尚之士不同于一般人。如今的人不懂得自成自立,往往虚度时光。各位千万不要错用心,这个事没人能够替你,也没你用心之处。不要到别人那里去找,从前你们只知道依赖别人的开示去理解,所以一开口发言就会陷入滞碍不通,心光不能够透脱出来。为什么?只因为你们眼前有物象可得。”

问:如何是“自成自立”?

答:自行成就大道,自行安身立命,不依赖别人,也不依赖外在条件。

问:难道不应该依赖世尊及教法吗?

答:归依不等于依赖,归依意味着敬仰、效仿与追随,但修行的路必须自己走,没人能够代替你。

问:不是说修行需要依止善知识吗?

答:是的,但这也是方便之说,并不绝对。如果遇不到有缘的善知识,难道你就不修行了吗?即便有缘遇到外在的善知识,例如这些悟道的禅师们,他们会怎样教你呢?只让你自参、自悟、自成就,自行安身立命,自行解脱生死轮回。所以有禅师曾说:“善知识从不将实法与人,只为人解黏去缚。”真正的善知识不会教给你一个实在的法,因为一切法都是方便,都不可捉牢不放。一旦你捉牢了某个东西,就被它所障碍,就没办法明心见性了。但你往往不知道自己执着在了哪里,所以善知识帮你指出,帮你解开黏着与束缚。束缚完全解开,自在心性就会现前,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透彻,则知它本没有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只是幻相,故当即解脱。

问:见性与修行没人能替我,这可以理解,但没有我用心之处,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无论您把心用到哪里都没关系,但要知道,都不在您的心之外,不可以把那里当做实有的处所,故归宗禅师说“亦无汝用心处”。不是不让你用心,而是在用心的时候,应当随时觉悟到,既没有心可用,也没有用心之处可得。如此能用、所用皆空,方才吻合实际情形。

问:怎么会没心可用呢?

反问:您现在提问就是在用心,可是,您自己往回找一找,那个所谓的心,它在哪里?什么样子?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可以吗?

彼答:确实找不到它在哪里,也没有样子,更拿不出来。

答:这就叫做没心可用。一切作用都没有能作用的主体可得,所以说心性本空。谁观察到这里,确实明达了,当即就会明心见性。仅仅理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心行到此。

问:什么叫心光不透脱?

答:心性本来是明朗自在的,此时却被自己的心念束缚了,显现不出明朗与自在,就叫做心光不透脱。为何不透脱?只因它作茧自缚。不停地妄想分别,在别人讲的那些概念和理论当中打转儿,就是在编织茧丝束缚自己。

问:眼前有物象,这是人们的生活常识,有什么不妥吗?

答:凡俗之人下意识地把眼前的物象当做真实存在,不知那都是自己心念所化现的,于是心光透不出,被它障碍了。禅师们眼见物象却不把它当做真实存在,知道它是心念的显现,不与它纠缠,故当下透脱出来,不再被它障碍。

大家如何能够见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您见到物象,当即晓得它就是自心之幻相,于是您的心不再沾染境界,则无相之心性现前,您便见到了自性佛,它才是真正的如来。《金刚经》当中的许多经文都富有禅意,也是秘密意,需要见性的智慧才能够开解。如果您把眼前的物象当真,以为眼前确实有物象存在于心的对面,就不符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无法见性,故归宗禅师不许可。

曾有禅僧问:“如何是最玄妙的宗旨呢?”

归宗禅师答:“无人能会。”

问:“一向都在,如何?”

归宗禅师答:“有向即乖。”

问:“一向都不在,又如何?”

归宗禅师答:“谁求玄旨?”

接着,归宗禅师特意补充:“去!无汝用心处。”

僧再问:“有没有方便之门,让学人得以悟入呢?”

归宗禅师答:“有,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问:“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呢?”

归宗禅师于是敲身边的炉鼎盖子三下,问:“子还闻否?”

彼答:“听闻了。”

归宗禅师再问:“我何不闻?”

该僧茫然无语,归宗禅师拿起棒子把他赶了出去。

问:“无人能会”是说没人能够明白吗?

答:不,是说能明白的那个不是人,不是物,不是心;它无相貌,不可得,本空。

问:那岂不也“无人能问”了么?

答:然也,不仅无人能问,也无人能听,无人能见,经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见、闻、嗅、尝、觉、知,都属幻觉,没有主体可得。主体尚且不可得,其见闻觉知等作用又在哪里安立呢?所以,见也是不见,闻也是不闻,没谁见,没谁闻,没可见,没可闻,一切是幻,不可当真。

问:不当真,就会见性吗?就会解脱吗?

答:不把自性当真,则知自性非实有,故无性可见,也没谁需要解脱。

问:那不就落入断灭了么?

答:它自知无性可见,自知没谁需要解脱,如此自在明了,所以不曾断灭。

问:这“知性”就是自性吗?

答:是虽然是,但只是空名,其中没有实存之物。

问:它是一向都在,还是一向都不在呢?

答:说它一向都在,叫做常见外道;说它一向都不在,叫做断见外道。

问:这么说,简直没法定义它呀,是吗?

答:所有的定义都是方便之说,都是标月之指,只可善用,不可固守。奥妙之处在于,你不定义它,它还不是照旧时时处处发挥着作用吗?何曾失去呢。

问:假如您是那位禅僧,归宗禅师敲了三下炉鼎盖子,您清清楚楚听到了那声音,可归宗禅师却反问您:“我何不闻?”您该如何回应呢?

答:只需问他:“谁知不闻?”他便陷入了自相矛盾当中。

问:哦,明白了,他要是知道自己“不闻”的话,其实就已经听闻到了,是吧?

答:然也。

问:那他为何说自己“不闻”呢?

答:听闻之人不可得,所闻之声不可得,故说不闻。此外,归宗禅师了不起,已到了“入流亡所,闻所闻尽”之境地,他已经证悟心性空,所以无能闻之心,也无所闻之声,闻根与声尘不分彼此,如如一性。在心境一如当中,一切都了无障碍,可谓是眼前无物象,耳畔无音声,鼻中无香臭,舌尖无诸味,身形无去来,心意无分别。

问:这就是所谓的“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挂着一丝缕”,是吧?

答:是的。禅师们证悟了心性本空,深达如幻三昧,方才能够如此。如此,则无处不自在,无处不解脱。自性尚且本空,哪里会有什么束缚和障碍呢。

问:禅宗,或者说参禅的要点是什么?

答:禅堂里面有一首偈语,曰:“十方同聚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供您参考。

问:这样注重无为与心性空,与二乘(声闻、缘觉)人有何差别?

答:二乘人误以为生死轮回之外另有心性空,所以他们离开生死轮回,躲入心性空当中,把那叫做涅槃与解脱。禅宗乃大乘菩萨与诸佛之无上法,就在生死轮回当中,如实证悟心性空,则成就大般涅槃,不离生死轮回而常在大涅槃。常在大涅槃的同时,可以随缘示现六道之身,以身作则,为众生做修行的榜样,所以能够广度众生,不会堕入狭义的无为。

在大乘菩萨及诸佛来说,一切造作皆空,故有为也是无为,无为而不妨有所作为。这不是绕口令,也不可以喊口号,必须亲证心法皆空才能够做到。

一天,门人大愚禅师忽来告辞。归宗禅师问:“去哪里呀?”

大愚禅师答:“到诸方大德那里学五味禅去。”

归宗禅师回应:“诸方大德那里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

大愚禅师问:“如何是您的一味禅呢?”

归宗禅师挥手便打他。

大愚禅师忽然大悟,惊讶道:“嗄(á)——我明白啦!”

归宗禅师于是催促他:“说!说!快说!”

大愚禅师刚要开口,归宗禅师便继续打他,径直把他赶了出去。

问:五味禅是什么东东?

答:诸方大德各出手眼是也。

问:一味禅呢?

答:千手千眼源于一味。

问:哪一味?

答:贼喊捉贼。

问:大愚禅师明白了什么?

答:不打记不起,一打便知疼。

问:归宗禅师既然让大愚禅师快说,人家刚要开口,他为何又打人家,还把人家赶走了呢?

答:归宗禅师大慈大悲,用行动告诫你万万不可落入思维知见和言语分别当中去,那就变味儿了。还是带着你那忽然惊觉的不会变的明白,赶快到诸方大德那里参学去吧。

大愚禅师被归宗禅师赶了出来,便云游四方,见到黄檗禅师后,把这个过程复述一遍,黄檗禅师于是上堂说法,普告大众:“马大师门下出八十八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形容拖泥带水)地,只有归宗较些子(还差不多)。”

问:“屙漉漉”是指拉大便吧?

答:是,而且是拉稀。

问:这黄檗禅师也太不文雅了吧?

答:禅师那里没您这俗套。

问:“较些子”是赞叹吗?

答:是肯定,意思是:差不多,还可以,有两把刷子。

问:这也不是什么好话,没想到古人也这么洒脱,不比如今的网络语言古板呀,是吗?

答:古板?你们玩的这些名堂,禅师们早玩儿过啦。

刺史李勃是一位大学问家,读书破万卷,也通晓佛法经论,心有疑虑,特来请教,问:“经教中说须弥纳芥子,这我不怀疑;又说芥子纳须弥,恐怕是妄谈吧?”

归宗禅师反问:“大家都说刺史您读过万卷书,是吗?”

李勃答:“是。”

归宗禅师于是回答:“看您从头到脚,只不过一颗小树般大小,那万卷书藏在哪里呢?”

李勃有所领会,乃俯首作礼。

问:把须弥山纳入芥菜子当中,真地可以实现吗?

答:当心境超越了空间尺度,就能够实现。《首楞严经》卷四当中,世尊告知富楼那尊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不仅佛陀可以做到,一切不思议解脱菩萨都可以做到,例如在维摩诘菩萨的房间里,就可以容纳下极广大境界,他从须弥相世界借来三万二千极高大宝座,每个宝座高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请大家安坐其上,房间里却丝毫不会拥挤。像这样的不思议境界,不是思维心能够理解的,有待于大家不断修学,以实际证悟去体会、验证。

归宗禅师有偈颂云:

“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

自在如狮子,不与物依怙。

独步四山(常、乐、我、净涅槃四德)顶,悠游三大(体、相、用三大)路。

欠呿(qū张口)飞禽坠,嚬呻(皱眉低吼)众邪怖。

机竖箭易及,影没手难覆。

施张若弓伎,裁剪如尺度。

巧镂万般名,归宗还似土。

语默音声绝,旨妙情难措。

弃个眼还聋,取个耳还瞽(眼盲)。

一镞(箭、箭头)破三关,分明箭后路。

可怜(可爱)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这偈颂极为透彻,“归宗”是双关语,既指归宗禅师自己,又指回归本宗之法。其中可谓事、理双绝双透,任君巧立名目,终究不是,它只如土壤一般,本无形,却可以生发万物。各位可爱的大丈夫啊,您整日里追求明心见性,可知您天生就是那心的祖宗呢!

您就是心的祖宗,明心有何困难?

只是如今,真想明心见性的人也没几个了,芸芸众生最关注的是发财和吃、喝、玩、乐。佛教与佛法正在日落西山,还有真想解脱的么?抓紧吧您。

问:如何做到事、理双绝?

答:看破事相,放下法理。

问:那还怎么修行呢?

答:随处看破事相,知其不真;随时放下法理,知其不定。如此修行。

问:那修了个什么?

答:心的祖宗日渐明朗。

归宗禅师圆寂的具体时间不详,在他圆寂后,唐文宗赐谥号曰“至真禅师”。

                                      2017.7.3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