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标志性建筑——白塔
白塔坐落在于山西南,与乌山东南麓的乌塔相对,构成福州特有的榕城双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名为报恩定光多宝塔,初建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是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度父母亡灵,报答父兄教养之恩而建的。据碑刻记载,当年人们在建塔挖土筑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就取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塔原高约67米,以砖为八角形轴心,轴外环建木构楼阁七层,为八角楼阁式砖木塔,和杭州的六和塔有些相似,塔顶有相轮塔刹,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
白塔的南面建有白塔寺,白塔寺其实是定光塔寺的俗称,为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藏经的地方,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现在的白塔寺是清朝道光年间重建的,有三个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雨堂。大殿的左右分别是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和僧舍。
白塔寺的东边是戚公祠,为纪念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而建,戚继光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蒲田林墩打了大胜仗,班师回浙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别,刻碑纪功,后人在平远台旁建祠祀戚继光,戚公祠旁有一块巨石,像张大床,相传为戚公醉卧处,上镌醉石二字,石畔建有醉石亭。
白塔寺的东边还有始建于北宋的补山精舍,原是白塔寺迎宾场所,清朝道光年间重建,建在高台上面,东傍补山,西边有巨榕生自岩隙,绿荫覆盖层舍。1933年11月,二十九路军军长蔡延锴,蒋光鼎等人在补山精舍召开秘密会议,11月20日,宣布倒蒋,抗日,史称:福建事变!
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白塔毁于一场闪电引起的大火,现存的白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当时把残存砖轴内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装在砖轴内,成为砖塔,外敷白灰,大家仍称为白塔,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此塔,花去白银300余两,清朝道光年间又重修,鳌峰书院山长孟超然撰写《重修报恩定光塔记》碑石,如果登到塔顶,可以俯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