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学习的三点认识——《学习之道》读书笔记(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2202/ccaf47c899039121.jpg)
为什么很多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为什么很多人的能够高效学习,而有的人却学习效率低下呢?如何进行正确并且高效的学习呢?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将告诉我们答案。作者是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托利,她从对数学一窍不通到成为工程学的教授,学习跨界如此之大,经历如此传奇,在书中作者结合一个个真实有趣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学习。
在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是再一次刷新我的学习的认知,原来学习也是有好的方法,掌握好方法能够省时省力,还能高效获取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我认为书中有三点非常值得学习。第一是人类两种记忆模式: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第二是如何构建知识组块;第三是如何治疗“拖延症”。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对于这项技能的初期练习所形成的肌肉记忆称为“工作记忆”。而长期记忆是指当人类不断地重复某一项技能,并且把技能掌握的足够熟练,那么就是转化为长期记忆。
举例说明一下,工作记忆就好比是可以随存随存的存储器(RAB),而长期记忆也是硬盘空间,可以长期储存。
为什么会这么类比呢?
因为根据最新研究,我们的大脑最多只能记住四个东西,在工作记忆还未转化为长期记忆前,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一旦转化为长期记忆后,它就转变为硬盘空间,把知识存在那里,永远都不怕丢失。
如何把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呢?
在初学编程时,初学者肯定会对因为对编程的不熟悉,在打代码可能会出现bug,从而导致整个人都奔溃。无论是学习编程还是其他技能都是如此,初学者初期所做的都是工作记忆,要转变成长期记忆的办法,那就是重复,不断重复,更准确地说是不断的间隔重复。这样子就把工作记忆种到长期记忆中。
如何构建组块?
组块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现象成一个个小方块,这些小方快都是零散的,没练习的。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你可以把字母p,0和p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组块——单词pop。这就像把电脑中繁杂的文件放在一起,保存成.zip格式的压缩包。
如何构建组块?
第一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第二步是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比如学习国际象棋,一般人学习都是学习如何开局,并没有学习构建最基本的点,也就是兵和象这两个棋子之间的关系。
国际象棋冠军乔希学习时,是练习最小单位之间的联系,他练习就练习“兵”和“象”这两个棋子怎么搭配走,其他的棋子不走,这这两个棋子之间构建组块。然后等“兵”和“象”的组块构建好了,就去练习下一个,比如“兵”和“后”两个棋子之间的练习。最后它也可以将组块与组块练习起来。
最关键的在于不断地重复练习,将组块的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小结一下,构建组块的方法就是首先要找到两者间的联系,然后不断重复练习,进而构建组块。
如何治疗“拖延症”
我们之所以有拖延,是因为人们根本就不想去做那件事,于是就越不做越拖延,越拖越内心就越恐慌。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来做学业,非要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完成许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像吃萨拉米(意大利香肠)一样。你得把它切片,一口一口吃。庆祝每一个成就,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那种,因为你在进步。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六个克服拖延的方法:
(1)记行程日记
(2)每天都要对自己承诺要完成一定的惯常事务和任务。
(3)在晚上睡觉前写下你计划的任务。
(4)把你的工作细化成一系列小挑战。
(5)要慎重选择时间,直到你完成了这个任务才能奖励自己。
(6)让自己处于少有拖延信号干扰的新环境中,比如安静的图书馆。
要克服拖延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是任务的看法,我们应该关注过程(如花费时间的方式),而不是结果(要达成的目标)。比如解答一道数学题,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清楚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其推导过程。
小结一下,克服拖延症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立马去做,一切做了再说。同时也需要一些可以克服拖延症的好方法,正所谓在正确的战略下,战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结语
《学习之道》这本书刷新了人们对学习的认知,让人们知道学习是有好的方法的,不是我们天生脑子笨,而不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文章介绍的三点内容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后,认为对于我最受用的三点,所以应该将其分享出去,便有了这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