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方法

人人网iPhone客户端产品体验报告

2015-09-30  本文已影响53人  玫瑰精油骑士

一、概览


体验产品:人人网IOS客户端

软件版本:8.0.7

设备型号:iPhone5

操作系统:IOS 8.3

体验时间:2015.7.18 - 2015.7.23

二、信息架构


人人网IOS客户端信息框架图

三、产品体验


I.视觉体验

人人网这个版本的IOS客户端,整体感觉还算简洁易用(功能、界面),配色比较舒服,文字间隙处理得当。下面简要从页面结构、交互和一些细节方面去谈一谈。

1.看评论不方便

人人网IOS客户端在处理查看更早评论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一个比较糟糕的方法:当你想看更早时候的评论时,不是拉到最下面自然而然加载出较早评论,而是必须要从最底端回到顶端,再点击最上方的查看较早评论,整个评论区才切换成较早的评论。

评论UI

首先,对用户来说,这么处理相当不直观,看到下面顺带加载是很自然的思维方式。其次,这么做使用成本太大,想看较早评论还得返回最上面去点击。

设问1:可能就是不希望方便用户去看较早的评论啊?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阻止用户去看较早的评论。

设问2:用户一般都看最新评论,太早的不看。第一,这么说需要拿出数据支持;第二,人家真要看你还阻止人家看不成?

改进意见:查看较早的评论,看到哪儿加载到哪儿,或者评论太多了分页一下,水平滑动看下一页。

2.轻按发状态,相机弹出的速度太慢

II.功能体验

1.转发内容中的昵称应能点击进入

状态转发

如上图,如果你转发了已经被很多人转发的新鲜事,则无法点击昵称来进入那些中间转发的人(见红线)的个人主页。可能的考虑是,这些转发的人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然而其实这并不合理的。

人人网的本质是更容易地交朋友,有一种说法叫“通过6个人你就能认识世界上的所有人”,你的直接转发对象和你关系很近,而如此一环扣一环就能更容易地认识更多人。所以这里没有理由让其中的昵称无法点击进入。

改进意见:首先,这些名字要能链接到个人主页;其次,这些人昵称的颜色要和转发内容不一样,否则辨识起来会比较困难。

2.对发状态时支持语音持怀疑态度

语音状态

人人网发语音的时候必须配图片,这十分不合理。

第一,配图+语音的方式很显然为发状态的人带来了麻烦,一般人们发语音的时候很少是为了解释图片,更多情况是语音配图。这样做也许是不想让单独发语音太单调,但这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发语音的初衷。

第二,撇开图片不说,就算能单独发语音,对发的人也方便。可用过微信的人都知道,这种方便容易造成大家为了省事发语音,一个个小对话框排在屏幕里,想象一下你在看朋友发的状态的时候,划了几下屏幕,完全没有获取什么信息,全是标明了时间长度的小对话框,你会崩溃的。所以,如果发状态支持语音,用户则不易直观地明白朋友发的状态是什么。

第三,现在的社交网络逐渐进入了一个图片时代,人们在阅读时越来越追求一种简洁和直观。

改进意见:取消语音状态。

3.加好友方式的转变

加好友

人人网加好友的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强社交到弱社交的过程,默认情况下只能相互关注。

强社交,即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为核心要素的社交网络,加好友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验证;弱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并非社交网络的核心要素,不存在加好友,只能相互关注。

#看看隔壁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之所以采用弱社交,是因为它的核心要素是发生的新鲜事而不是一个个相互联系的人。它讲究的是和整个微博内的大众用户分享身边事,而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在这种庞大的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对疏远了,你关注一个人的目的也不一定(或者说是不可能)是想要和他/她做朋友了,关注的目的是他/她提供了你需要的信息。比如你喜欢范冰冰,你不一定(或是不可能)会和她成为朋友,但你对她的事情感兴趣,希望知道她接下来会拍什么电影、拍戏的感受等。这就是典型的弱社交,即事先于关系。

而人人网则不同,人人网将我们和身边的人联系在一起,本着身边的人更靠谱的原则,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开放透明的,在人人网上我们切实地交朋友(当然大部分是现实中的朋友),我们更关心的,不是所谓的大众热点,而是那些(我们身边)与我们相关的事,或者说是我们朋友的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才是建立人人网的本质,这一点上人人与微信有些类似。

近些年人人采用弱社交为主,可在设置里改回强社交明显是有意推广弱社交。种种迹象表明,人人这么做可能是看到了微博的雄起,以及担心以关系建立社交网络内容过于单调所作出的修改。但这样与网站核心要素相矛盾的修改,显得有些定位不明。这让人人看起来像个大杂烩: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面觉得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一面想关注交际圈子内事,一方面想关注大世界中的事。而经过此番修改,你会注意到大多数人的单方面关注还是很少,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是相互关注的,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修改恐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相互关注还给用户白添了一份麻烦。另外,人人模仿微博的弱社交模式,也并没有在内容制造上达到微博的效果,毕竟其血液中流淌着强社交的基因、校园社交的基因,在人人网上的人们更关注的还是朋友之间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现”页面里热度总是提不起来。

改进意见:加好友的方式还是应当改回验证好友。

4.设置头像

在设置头像上,人人网在网页端和手机端的同步做的不是很好。网页端采用方形头像(图二),而IOS移动端采用圆形头像(图一)。

图一,移动端 图二,网页端

可以明显看到,如果在移动端设置了头像,由于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完全无法预想网页端的方形是什么样(让用户去预想从本质上不是一个好产品应该做的事),就会造成上面右边这样的尴尬,用户在移动端煞费苦心地调节圆框,就是不希望字幕露出来,而目前这是他/她不可控的。要知道,头像对于用户来说是个门面,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出现的。

我们也都知道,近些年不少网站都把业务的重点调整到了移动端,所以不怎么注重这种同步的细节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像设置头像这种属于最基本的操作,属于一个网站或者一个软件“可靠”、不出错的范畴,并不属于可做可不做的范畴,因此像这样最基本的东西还是需要做好的。

另外,网页端真的不属于移动端吗?移动端也还包括诸如iPad之类的平板电脑。当我们在手机上浏览网页往往受屏幕空间限制而不愿意使用网页原版的人人网,可在Pad上呢?在屏幕空间足够,且在Pad客户端做的不那么令人如意的时候,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具体多少需要调查才可定论)用户用自Pad上的浏览器来浏览人人网原版网页。所以这种同步的重要性比想象中还会重要一些。

改进意见:如下图,改进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可模仿微信公众号的设置头像形式,在设置头像的时候给用户一个心理预期。

微信公众号的头像处理方法

四、总结


整个人人IOS客户端体验下来,界面设计从外形到配色倒还算简洁讨喜,交互流程也还算舒服,作为一个人人网老用户,也看到了其在用户体验上的进步,但从核心功能和网站定位方面考虑,总觉得人人有些含糊不清。

1.功能杂而不精

功能还算层次分明,但某一模块内的功能体验不够简洁。就拿“发现”这一模块来说,从往期版本延续至今,诸如公众号等模仿而来的功能不断被加入人人体系之中,不是说不能模仿,是“拿来”的时候要看是否与自身契合。

比如,就公众号这一模式来说,公共主页完全可以将其替代。首先,公共主页可以被你像关注朋友一样关注,公共主页可以以新鲜事的形式,也可以以聊天信息的方式推送信息给你。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公众号了,没必要再花心思去开发一个公众号功能。

然而,由于受到近些年社交网络格局改变的影响,整个网站从宏观上没有明确定位,因此在功能选择上有些含糊不清也在情理之中。

2.人人网最大的问题:用户断层

何为断层:从出口来说,从校园进入社会的用户逐渐淡出人人。从入口来说,年轻的大学生将面对微信、QQ、微博。

具体分析:

1)出口也许很难守住,人人网从校园社交向社会社交的转型并不成功

第一,国内的舆论环境相对闭塞,且受政府监管,很多话不方便说,所以很难形成一股出了校园还继续保持的交流状态。

第二,就人人来说,我觉得人们可能忽略了一点:我们中国人文化里讲究一个低调不出头。事实表明,人人模仿Facebook的人与人之间开放透明的愿景有些水土不服。相比更为开放和强调个人的西方,在国内,年龄越大,说话做事就会越注意人情世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会这么开放透明,这就是为什么从校园进入社会的用户会逐渐淡出人人。所以,对隐私和分组处理得更好的微信有了火起来的可能性。而且,微信朋友圈的杂音较小,没有很多毫无意义的分享与转发。

2)在微信、QQ、微博的冲击下,入口也许也很难守住。

第一,之前未使用过人人的、年龄更大的用户很少无聊到去人人找老同学。

第二,在目前人人网校园应用并不独特的大背景下,年轻的大学生更容易被微信的简洁易用吸引,另有一部分还保留着使用QQ的习惯。

所以,人人网是不是应该将其目标用户定位在学生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人网很难堵住出口,同时也很难守住入口。

加之,出口和入口之间的用户规模并不大,2014年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也不过2600多万。用户当然是要更少于这一数字的:国内的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基本上可以说到大学才解除封印,到了大三大四基本就成熟了,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应该低调内敛,不那么爱公开分享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应该将目标用户只定位在学生。

总体改进意见

人人网和透明化社交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人人网要想不退出历史的舞台就需要正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明确自身定位,不要把产品做成一个大杂烩。想要克服用户断层成功转型就需要正确把握工作之后人们还有什么需求和痛点,以及在隐私保护和内容冗杂上做一些妥协折中,也许在国内这片特殊土壤上转型也需要转换一下网站的愿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