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今夜起,书从今日读。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44人  想跳舞的鱼
风从今夜起,书从今日读。

2017.12.28 第一天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很多时候你拿起一本书或是一本杂志,你以为是没读过的,并且读时书中的内容的确是陌生的直至你读到某个情节或者某个段落,突然似曾相识,再翻翻,又会碰到一处你熟悉的情节或者文字, 记忆的大门突然打开,这本书原来是你曾经读过的!但你已忘记,从书名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甚或是曾经带给你的各种感受。

        我以前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曾经和朋友聊天时当作笑话讲给朋友听,有的朋友会两手一拍,笑叹道:“哎呀,我也是!一本书读完后过段时间再拿起跟看一本新书一模一样!”

        曾经以为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后来有次和朋友聊天时,无意中了解到她每天读书是做笔记的。再之后有次听袁腾飞讲课,袁腾飞谈到他读书不仅做笔记,还把笔记就随手记在书页上。这样一本书看完,他不仅吃透了意思,更收获了一大堆属于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我很惊讶,原来书是要这么读的!难怪我读过许多的书却仍是脑袋空空,而读书极多的朋友(季童鞋)每读一本书收获的是一本半的知识。难怪我和高晓松看同样的书,他可以从中看到新思维,引发无数个角度的新想法,而我只是喜滋滋地告诉自己“又读完了一本”,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读书和读书是有不同的,我之前的读法大概只能叫“扫描”,书从眼中走过,却没从脑子走过。

        读书质量的不同(这里单指读同样的书,读书法质量的不同)拉开了读书的人的知识贮量的差距。

        书,读了却不过脑子,不思考一番,不找到一些对自己有启示或是有碰撞有共鸣的东西,那就像是在水里踩了一脚或是把树叶放在了风里。水流走后、风刮过后、书回到书架后,我收获了什么?大概只有一个书名吧。甚至,如果时间够久,这书名都会丢给空气。

          所以,我想换一种读书法,开始学着朋友读书时写读书笔记,看看一本书、两本书、N本书后,曾读过的书还会不会化作一缕空气“来无痕去无影”。

        这第一本读书笔记我想留给《皮囊》。留给它,是因为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中的“阿太”,那个冷漠的神婆阿太冷冷地说了一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今天先到这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