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四十八)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斯多亚学派晚期三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年代都在公元之后。对于罗马哲学来说,三位都具有代表性:第一位是塞内卡(Seneca,3 B.C.-65 A.D.),他是一位朝臣;第二位是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8),他是一个皇帝侍卫的奴隶,后来被解放了;第三位是罗马皇帝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这一集介绍的是塞内卡,主题是勇敢面对命运,谈以下三点:
第一点,塞内卡一生复杂的遭遇。
第二点,塞内卡在哲学上的进展。
第三点,塞内卡如何面对挫折。
本期重点1:塞内卡一生复杂的遭遇
一个人如果享受到富贵荣华,后来又受到委屈,被要求自杀,那么他对人生的体验应该比一般人深刻多了。塞内卡(3 B.C.-65 A.D.)担任罗马皇帝尼禄的私人教师15年,换句话说,他也是一位帝王之师。
但是尼禄皇帝是一位著名的暴君,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起因一直没有定论,但是由此塞内卡被冤枉了,说他阴谋推翻尼禄皇帝,尼禄皇帝就裁决让他自杀。塞内卡说:“在谋杀了自己的母亲与兄弟之后,仅剩的就是谋杀自己的老师了。”他用这样的话来宽慰自己,但他的朋友们忍不住痛哭失声。塞内卡劝阻这些朋友说:“你们的哲学念到哪里去了?对抗灾祸的决心又到哪里去了?”塞内卡特别推崇苏格拉底,说他直到生命终了,还是维持着一贯的态度,身处命运女神的骚动依旧泰然自若。
塞内卡充分显示了斯多亚学派的平静与自制,可以承受任何打击。他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哲学的,至少这是我对它的义务。”他还有另外一句话能够代表斯多亚学派的立场,他说:“我们无力改变万物的秩序,我们的灵魂必须将自己安置于自己的法则中,我们无法改善,最好就是忍受。”
本期重点2:塞内卡在哲学上的进展
我们在介绍斯多亚学派的时候,说它的创始人芝诺当时对于道德的看法是严格的二分法──或是全善或是全恶,没有中间的过程。到了塞内卡,感觉他的观点就比较缓和了。
他认为人的道德始终在一种挣扎的状态,所以尽量不要再按照以前的方法思考人的道德问题。人可以慢慢进德修业,有三个阶段:
1、他离开了许多罪恶,但还剩一些;
2、他养成了毅力,可以拒绝一般的罪恶,又难免有时候再犯;
3、已经不再犯任何罪恶了,但还是缺乏信心,对自己的智慧没有充分的把握,像这种人就慢慢接近智慧与完美的德行了。
他把进德的阶段分为三个步骤的话,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可以慢慢努力。这样的观点修正了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严格主义。
另一方面,他认为不论称为“上帝、逻各斯、宙斯或理性”,这个上帝不再是完全“唯物论”的,它应该是超越物质的。 而另一方面,他把原来形而上学所谓的一元论、唯物论或泛神论,慢慢改为二元论的倾向。因为人有心也有物,有灵也有身,所以可以慢慢修炼自己。
他说:“身体是加于灵魂的负担与苦刑,灵魂在重压之下陷于桎梏。”所以你不用太过于排斥有形的资产,可是外在的资产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那只是命运之神的虚幻的礼物。由于塞内卡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丰富的资产,所以对于这种世俗的产业并不至于排斥。
他曾经谈过人生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他写了连续几段,我们简单看一下。
他说:“人生什么是重要的?不是名利权位,而是要观看心中的宇宙,克服恶劣的行为。很多人曾经控制土地与人民,但是很少人曾经控制自己。”
“人生有什么事是重要的?提升心灵不要受机运所左右,不要离开属神之物。”
“人生有什么事是重要的?要心存喜悦,忍受灾难。”
“人生有什么事是重要的?人的自由不在于罗马公民权,而是出于自然的权利,逃避自我的奴役才是自由的,一个人最悲惨的奴役,是做着自己的奴隶。”这些话让人听着都觉得相当振奋。
本期重点3:塞内卡如何面对挫折
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塞内卡提到三个:一是愤怒,二是震惊,三是忧虑。
首先看怎么对待愤怒。所谓的愤怒一定是你先相信某些合理的状况,后来发现这个事实与我们所相信的状况完全不一样,被扭曲、被颠覆了。就好像你和别人定的契约忽然被否定了一样。这时候怎么办?只有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就可以改变愤怒的倾向,因为哲学本来就是要帮助人与现实协调。同时要让你调整期望的尺度,与存在之必然的不完美妥协,这样就可以使愤怒慢慢减轻,慢慢化解。
接着谈到震惊,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罗马时代的命运女神是天神朱庇特的长女,古希腊时代的天神是宙斯,到了罗马时代就改名字了,换成朱庇特。他的长女负责掌管命运,一手持着羊角,一手持着方向舵。羊角是给人恩宠的权利,命运女神可以给任何她想给恩宠的人,但她另一只手持的是方向舵,就是她能够改变命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先给你礼物,然后让你陷于灾难之中。有一句话让人听了心惊胆战,那就是没有什么事是命运女神不敢做的。塞内卡说:“人是一点轻微的摇晃就会碎裂的容器。”他又说:“造物者并未创造出任何永恒的东西。”没有人能保证你活过今晚,活过这个小时,最后我们生活在注定会死亡的万物之中,也就是说你根本不要震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用太惊讶。
第三个词是忧虑。塞内卡认为活在世界上不需要太担心,他说:“请不要再阻止哲学家拥有金钱,没有人说拥有智慧就应该贫穷。”当然,能说这话的人,是少数像塞内卡有这么好的遭遇的人。他说的没错,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任何东西,他拥有自身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人心灵的平静并不仰赖于命运,并且除非你内心保持平静,否则任何地方都是嘈杂之地。你觉得自己目前的情况不够理想,怎么办?忧虑无用。
他特别提到,你如果要保持创造的原动力,就要常问自己:就只能这样吗?所谓的智慧就是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对必须接受的,就安静接受吧;对可以改变的,就认真努力加以改善。人还是有自由的,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自愿地、自发地去接受必然的事情。这事实上是斯多亚学派一贯的主张。
当时罗马有一位贵族失去了儿子,三年之后还是陷于哀伤之中。塞内卡说了一句至今仍被传诵的名言,他说:“何必为了生命的某一部分哭泣?因为全部的生命的本身就是值得让人哭泣的。”你因为某些个人的损失,或是你关心的人不在了就哭泣,你忘了吗?整个生命,全部的生命都是值得哭泣的。
本期收获
1、罗马哲学确实是重视实践,非常入世,希望你活在世界上,能够修养德行,并由此获得幸福。塞内卡当过15年皇帝的老师,后来被冤枉被判了死刑,让他自杀。他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比一般人更为深刻,这是没有问题的。
2、在哲学上,他开始修正早期斯多亚学派那种严格的二分法──或是全有或是全无。其实这不叫二分,根本就是全有,这是一元论,没有另外一个对照的可能。塞内卡慢慢加以协调,他认为应该有德行修养的阶段,从不理想慢慢修养到理想,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3、他提出一些观念,后来称作《挫折字典》,分析了像愤怒、震惊与忧虑这些词。一旦了解了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化解人生的困难。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对塞内卡都非常推崇,譬如《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说:“在读了塞内卡的作品之后,我是否与还没有读他之前不一样?肯定是的,绝对是的。”这话有点像是北宋的程颐,他说:“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如果和读《论语》之前完全没有改变的话,他就是没有读过《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