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世人皆知我受极刑而死,又有几人懂我鸿鹄之志

2020-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云朵知我意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句话写尽了老秦人的性情,也让老秦人,在纷乱的战国时代得以延续。

秦孝公死后,为商鞅留下了诸多后手,防止在自己死后,商鞅不得善终。

(1)命令商於县令,在商君封地建造城池——完全坚固,易守难攻的城池;

(2)留下王书,证明商君封地的一万精兵完全归商鞅合法所有,保证商鞅的生命安全;

(3)临终前嘱托商鞅,如果太子可扶则扶,不可扶则自立为秦王。

这一系列举动,都是君臣情谊的见证,相比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 ,可是太见诚意了。可是秦孝公没想到,自己的一切都是多余,也是商鞅覆灭的“罪证”。

秦孝公不懂,即使他准备的如此周全,商鞅也不会接受,因为他不想自己亲手扶起的秦国,丧失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把一切都安顿好之后,“伏法”了。

换个角度想秦孝公的一切做法,他也许明知道商鞅不会这么做,但他的这些手段,都是促成新君稳定朝局的手法,如果这么想来,秦孝公的心思可谓是相当深沉了。

可是我们都不是他,也无从得知他最真实的想法。

商鞅在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不知会不会后悔,虽然秦国繁盛,可是他却不得善终。

商鞅本名卫鞅,他在完成兵家学业之后,主动修习法家知识。几年过去,学业有成,辞别老师,进入了纷乱的战国,想要找一个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一个完全法制的国家 。

卫鞅首先来到的,便是在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他在这里得到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当时公叔痤让他在丞相府里做了中庶子。

卫鞅得以熟悉国事,本来他以为自己在魏国可以一展抱负,可是他没想到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五年,五年之后,公叔痤在临死前,向魏王举荐卫鞅,魏王却没有听从。

卫鞅在丞相去世后,就很苦恼,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一个国家才可以实现抱负,在魏国的酒馆,遇到了秦国百里老人,给卫鞅指了一条明路,让他去秦国。

卫鞅拿不定主意,在那个时代,山东六国卑秦,就连游学士子都很少入秦国,商鞅也没有去过,也是在观望状态。

一段时间过后,秦国发来求贤令,商鞅看到求贤令后,下定决心去一展抱负,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到秦国。

卫鞅从小道入秦,看到老秦人,衣不蔽体,骨瘦岭寻,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见到秦孝公后,得知秦孝公的变法决心,放开手脚,君臣一心,最终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

新军初成,便在卫鞅的率领下,一举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土地,而卫鞅也得到了商於在内十三个县的领地——商郡。从此卫鞅变为商鞅。

为了大义可以牺牲性命的,为鞅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