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城市故事散文

晨间日记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120人  田舍翁周洪溪

2019.5.12(四月初八)晴,西南风4级。

今天,与几位老人闲聊,闲聊中,谈到了“孝”。

谈论中,多数人都谈论儿女们的孝。更多的是抱怨儿女不够孝顺。他们认为当今的儿女不如过去的儿女孝顺,甚至有人抱怨儿女不但不养老,而且还啃老。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当理性的看待。大多数人心中的所谓孝,主要看儿女在养老方面的所作所为。而中国人的养老,千百年来一直是家庭养老。过去的家庭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封建的,封闭的大家庭。一大家人,几世同堂,几十口人,甚至上百口人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组织形式,很适合对老人的赡养。因为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面,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儿孙赡养一个或几个老人,相对容易。养老的压力分散了,责任共同承担。矛盾也就化解了。

而现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更多的自由的劳动者。人们为了生活,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远离家乡,五湖四海的去找工作,讨生活。大家庭中的小家,一个一个的分散在天南地北,再加上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等因素,使养老往往落到一个子女或一个小家庭身上。这样,养老的负担和压力就比过去大的多,也难得多。因为有些子女且不说有没有能力赡养老人,他们根本就不在老人身边,如何养老尽孝呢。即使他们有孝心,也只能力不从心的给点儿钱,或者逢年过节时买点儿东西,再就是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常沟通交流一下。根本难以在老人身边奉养。

这就需要改变养老方式。现在的老人大多数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经济上一般不用子女付出。到老年公寓养老,能够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病等需求。但是老人需求的陪伴,情感方面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所以,解决养老问题,不只要解决钱的问题,也不只要解决养的问题,还要解决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比如养老观念的转变,过于依赖儿女养老的心理等等。

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就说这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