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现在的曾经

过去是现在的曾经(2)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13人  河鱼鲜

这篇的主题——“初中课本大略”

初中历史课本有两个版本,一个叫“部编本”,即2016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全国通用教材,一个叫“人教版”,即2001年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人教版有6本,中国历史4本,世界历史2本。部编本有4本,全部为中国历史。

找到初中历史课本,有一种感觉,变化太快了。可能是封面给人带来的时代感,让我觉得这些是近来的课本。而自己的课本虽然不记得什么样子了,但似乎是黑白色印刷的。不过简单翻看了里面的内容发现其实变化不大。也许从这个角度上看,十几年对于一个人的历史算是巨变,而几十年对于大历史来说,只是一瞬间而已。

初中是一个人在学校教育中,第一次接触历史的阶段。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会按照,先中国历史,后世界历史的顺序学习。

中国历史从文明出现开始讲起,以时间为轴线,这里插播一下,中国历史的简单分期:

远古史:史前史(只存在于神话传说,没有考古发现作为支持)

上古史:夏朝到秦朝建立以前,公元前21世纪到前221年(夏朝因为考古发现的缺乏,也存在着争议。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碰撞)

中古史:秦朝到宋朝建立以前,前221年到公元960年(帝国建立,独尊儒术,分分合合,诗词歌赋。)

近古史:公元960年宋朝到1840年以前(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都相对平衡的事情,没有太大的变化。)

近代史: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门打开,丧权辱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现代史:至今,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我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多年的科技进程和经济发展。

历史书的编排,是以年代为轴线的,还有一种编排方式,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专门史别,分块阐述,有交叉重叠,又相互独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写成的。不过,这本书是给大学生的课本,所有需要一定的史实,也就是头脑中要有一个框架,然后才能理解专门史的意义。(真佩服民国遗老,都是大家、大儒,为讲课自己写教材,而且比绝大多数学者写的都好!有一种老师,叫自己写教材。)高中的历史课本,基本上是以主题的形式编排的课本。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演变、科技进程等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分门别类的进行阐述和讲解。这个更考验一个学生对于大历史观的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兴亡得失。

世界历史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讲起,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看依托于当地的环境和文化特点,各种文明发展的脉络。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用两本书的篇幅串起比中国历史还要庞杂的框架,显然不现实,文艺复兴、宗教、哲学等重要思想内容的历史,涉及的比较少。我却对这些内容特别喜欢,也许是接触的少,好奇的缘故吧。西方的哲学体系,一直好奇且向往了解的高深学问。老庄的道家思想,虽然同样博大精深,但是因为接触较多,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初中历史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框架,尽量用时间为轴将重要的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串珍珠。这些珍珠都比较大,且光芒太盛,反而把一些细枝末叶掩盖。这样做是无奈,还是一种好的策略呢?

我倒是觉得历史不应该考具体的年代,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应该写文章,一篇文章的角度和深度,来评判一个人历史的素养。但是,这又对全国的教育公平不利,如果按照我的这种构想,显然接触更多的人,写的文章更好。反而让有思想潜质的人,因为地区的局限,失去了深造的机会。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