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两座城(南京苏州篇)
(声明:作者原创,《简书》首发,文责自负)
在人们为自己的体重而集体焦虑的时代,“碳水”食物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们有意的拒绝?望着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或面条,我们会有些挣扎,吃饱之后,似乎还有些罪感。
在里下河水乡的童年和少年对食物的深刻记忆是厚厚的白米粥,这是平常日子里的一日三餐,没有挨饿的记忆是爸爸妈妈给我们姐弟三人最好的照顾了。至于面条,是不常有的,两季稻一季麦,麦子收了,大部分是要用船由各个生产队送到公社粮库去的。
人的一生对口味的选择会很顽强,大多会停留在童年,是潜意识中对家乡的怀念。
我在五十岁之前,在米饭和面条之间选择,一直是前者优先的。
这几年在苏州、南京两个城市间切换,一碗热乎乎的面条,成为单身打工人的选择常项。
同样的面粉在中国广阔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呈现,各具特色、各自精彩,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村庄的人们都认为自己那儿的面条做得最好。
即使在江苏,“散装”的十三个城市同样有着“互相不服”的面条。
南京的大肉面,肉大得足够可以横跨在“巨大无比”的青花大碗的两边,足够硬朗的面条随意躺在浓油重味己成暗红色的老卤汤中,汤面上的青蒜叶也足够肥大,如此粗放豪横,亦如南京人口头谐语“多大个事啊”。
苏州的焖肉面,一定是要“过桥”的,一小片横切的三色焖肉层次分明,在一个小碟上素颜出场,以衬托出主角不凡,素净色的碗中的红汤或白汤会高出细软的面些许,上面飘着些青青的小片蒜叶,面条是要如“鲫鱼背”式地在汤中卧着,汤色清亮而又饱满,赏心悦目,如此用心,亦如苏州人所讲的苏式生活是从内而外的精致。
在豪横与精致之间,我会难以取舍。
南京的“六鲜面”或“九鲜面”其实就是诸多食材的“杂烩”,汤汤水水、铺天盖地而来,与全国各地的“杂烩面”并无根本区别,毫无特色或许这也是南京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呈现。
让原生的苏州人去吃这样的一碗杂烩面是会让他们不爽的,我没有考证过“九宫格”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新物种”,肯定我在苏州读大学的四十几年前是没有的,九种荦素搭配色彩各异的食材分置在九个格子中,精美绝伦,特别适宜拍照。
但少少的,分开的,冷冷的,我不喜欢,就像我不喜欢苏州这几年为这个城市中三分之二的人所取的“新苏州人”称谓一样,我确定南京没有“新南京人”之说,深圳当然不会有“新深圳人”,北京、上海有没有,我不知道。
至于,苏州面条中有“爱马仕”之称的“三虾面”则更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要赞美的了。
在同德兴面馆跨河的楼阁中,陪外地客人吃完面条后,我望着窗外的小河,常常恍惚,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开放和包容,都去哪了?
大治路7号 2024年1月4日凌晨记于淮安,首次发表于《简书》。
又:一直想写写美食,因为对于男人而言,世间四美,美食美酒美景美女,皆不可辜负,而且,美美地吃一顿是成本最低、最容易满足的幸福。
让我今晨感到“窒息”的是,第一次在写作平台上试着用AI写作,输入“一碗面两座城(南京苏州篇)”时,2秒不到,屏中就是一篇,再试一下,又是2秒一篇,而我构思这篇文字,己经许多天了,何况读过之后,无懈可击。
我有点“忿不平”,要和AI较个劲,所以萦性酒醒之后就不睡了,在手机上写完这篇小作文。
昨天大雪纷飞,友人问我怎么没有写文章啊?回来几天,光顾着喝酒了。
苏州 东方之门 2023年11月17日 南京 双子塔 南京眼 2021年12月1日 苏州 太平禅寺 太平素面 苏州 北寺塔南侧 苏式面 南京 奥体中心东侧 老卤面.附录1:作者:AI(有道云笔记) 写作时间:2秒
在中国的东南部,有两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们分别是苏州和南京。这两座城市都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面条作为其中的代表,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碗面中的苏州和南京。
苏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这里的面条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闻名。苏州的面条通常采用细薄的面条,搭配鲜美的汤汁和丰富的浇头,如肉丝、鸡蛋、豆腐干等。吃起来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在苏州,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不仅能满足味蕾的需求,更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舒适。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特色的面条。南京的面条通常采用较粗的面条,搭配浓郁的酱汁和独特的浇头,如烤鸭、盐水鸭等。吃起来口感醇厚,味道浓郁,让人欲罢不能。在南京,一碗面条不仅能满足味蕾的需求,更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和韵味。
一碗面中的两座城市,虽然都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和风味。苏州的面条细腻鲜美,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舒适;而南京的面条则浓郁醇厚,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厚重和韵味。无论是哪一座城市的面条,都值得我们去品尝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