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

《庄子》心解(人间世) 上篇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121人  沉醉的文人

儒道相争

颜回去向孔子辞行,孔子问:“你要到哪里去啊?”颜回回答说:“我要到卫国去。”孔子又问:“你到卫国干什么啊?”颜回回答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不但年富力强,而且还喜欢独断专行,他常常随意发布政令,而且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他经常让民众修建一些形象工程,被累死的人堆满了山泽,就如同草芥一般,民众的生命得不到丝毫保障。我常常听老师说,治理很好的国家,我们要离开它,治理很差的国家,我们要拯救它,就像良医为病人治病一样。我以老师的思想为准则,大概会治疗卫国的病症吧!”

孔子回答说:“唉!你这样去,恐怕会遭杀身之祸啊!因为“道”是纯洁无瑕的,你不要把世俗的观念混到“道”中,世俗的观念越多,就越是扰乱你的思维和心性,就会越来越忧患,而忧患是救不了国的。古代的得“道”之人,总是先保存自己的生命,然后才去保存他人的生命。现在你连你自己都保护不了,就急着去保护在暴君统治下的民众,这难道不危险吗?

孔子接着说:“你懂得道德败坏和智巧百出的原因吗?道德败坏的原因是人们要争名夺利,而所有的智巧和手段就成为人们用争夺的工具,所以说名利和智巧就成了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不可以去推行的。而且既便是你德性纯厚,诚实可信,也未必就适合他人的口味,既便是你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也未必就会得到他人的欢心。如果你勉强把仁义和规范说给一个暴君听,这就好比用他的丑行来彰自己的美德,这样你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伤害他人的人一定会遭到他人的报复,况且,假如卫君喜欢贤人,厌恶奸佞,那么就不会等到你去,才去改变,如果你试图用仁义道德来说服卫君,那么你就会遭到他的反击,因为这是你与他争夺贤名,所以,你的话越多就越危险,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孔子问颜回说:“你将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卫君呢?”颜回回答说:“我用端庄的态度,谦虚而平静的内心,勤备而自强的行为,高度集中的精神去对待他,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不可,卫君的气质刚强,个性张扬,性情多变,一般人不敢违背他。他压制别人的劝告,以求内心的放纵,你如果用你所说的方法去游说他,那么他一定会固执己见,或者表现同意,但内心却在排拆你的意见,你的这种做法能得到他的认同吗?

颜回又说:“那我用迂回婉转的语言,用合适的比喻来引用人的见解,尽量做到与自然同类,用天真无邪的语言来打动他,或者做到与世人同类,用谦恭有礼的行为感化他,如若还是不行,就与古人同类,用引经据典来说服他,实在不行,我就用历史教训来引导他,可以吗?”孔子回答说:“不,不可以,这样的做法只能保住你的性命,却不能改变他,你太自以为是了。

孔子说:“我教你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你的困惑,那就是“心斋”,你必须摒弃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领悟,用空虚的意境去感应,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心斋””,能够进入这种境界,就不会被名利所动,就会保持一种纯洁的心态,吉祥也就来了。

乘物游心:庄子借用孔子和颜回的口,讲出了他对人与人相处的看法,同时,他也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他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人原本是无知无欲的,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自身的欲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多,人类的性格也越来越复杂,社会也随之而越来越乱。于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儒家和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便产生了,他们要么积极建言献策,要么用暴力胁迫来满足需求,要么用智谋巧计来达到目的。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以名利为目的的,也是不符合大道的。只有忘记自己的名利之身,用空虚的心境去对待他人,才能获得吉祥。

当你遇到比较强势的领导或者朋友时,千万不要好为人师,因为没有人愿意被他人教训,既便你是正确的,也不要轻易说出,因为这样只能显示你比他高明,不但与事无补,还会引起他对你的反感,甚至是仇恨。历史上的直谏之臣,有几个有好下场呢?没必要为一虚无的忠臣之名,而丧失自己的生命,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你都应该先保全你自己,然后再想办法保全他人。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拿什么保护他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