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
三十多年前,随着《血凝》等日本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很喜欢说的、用以自嘲或相互之间开玩笑的一个词就是“缺心眼子”。
心眼,一般指的是见识与眼力。说某个人心眼多,证明他见多识广,本应是好事。可经过人们的漫长演绎后,却带上了贬义。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科室里有位张姓师傅,老师傅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麻子”。看他脸上光眉俊眼的,一粒麻坑都没有,我百思不得其解可又不便仔细打听。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才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老张在文革中是一位闯将,批斗、整治起人来花样百出,使很多被批斗的对象吃尽苦头、痛恨不已。久而久之,被造反派誉为智多星。但是,在老百姓的嘴里却被称为张麻子,心眼多嘛。因文革后组织上清理“三种人”,他也位列其中,受到了组织处理,行政上被降为普通的科员,从事着一些简单的工作。
说某个人心眼少吧,也是一句带有贬义的话。我上学时经常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队里有位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应被划入“智障”行列的后生,经常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引得众人发笑。有一次,因某事和某位社员抬起杠来,且没完没了。社员无奈而又略带嘲讽地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个“八”字,说他:你就够个这!他却伸展五指比划出个“五”来,反驳说:我怎么地也够个这!这位社员是哭笑不得,只能缴械投降、败下阵来。人们私下里议论起此人,都说他心眼少、缺成成。平时遇到事情,一般不会与他过分计较。不过,他是社员们的开心果,一遇地头休息,男女老少都要从他的身上发掘出一点笑料,让大伙乐呵上半天。
可是,也有人因性格的原因,遇事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一般招惹不得,对他只能是“敬而远之”,生怕和他发生矛盾而扯起来没完。单位有位同事,遇事很有主见,一旦拿定主意,别人轻易说服不得,按同事们的话说就是:十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犟驴一个。工作多年,很难与同事沟通与配合,自己累别人也累。有时,领导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借着他的一次小小的工作失误,把他派往仓库当起了保管员。不过,有一点好处就是,没有正式批准的手续,不管是何人也甭想从仓库拿走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枚钉子也不行。为此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奖励,被领导誉为“红管家”。可是,人们背后却说他不近人情,死心眼。
还有一位年轻人,特别地会来事。与人相处有种自来熟的感觉,见到年长者都会叔叔阿姨地叫个不停。所以,刚参加工作不久,就与兄弟部门的人员打得火热,办起事来也顺利了许多,让我们这些笨嘴拙舌的人自愧弗如。可有一样缺点,就是有点看不起一块工作的同事,摆出一副高人一头的架式。尤其是在领导面前善于积极地表现自己,把自己包装的天衣无缝。有时甚至还会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宣扬成自己的东西,深受某些人的赏识。可毕竟是纸永远也包不住火,有些事情过些时候就会水落石出。因此,同事们以后尽量离他远点,生怕一不小心着了他的道,被他卖了还帮着他数钱。大伙都认为他心眼活、转眼前花,好在不久就调离我们的工作部门,让人着实地松了一口气。
1982年,单位分来一位中专毕业的女技术员,在当时可是紧缺人才。她工作积极努力,与人相处也很融洽。可有一样,就是说话办事不动脑筋,经常闹出一些笑话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一回,几位男同事一起议论着要成立“牛子(男性器官的代称)队”,参加市里组织的“拱猪”比赛。她听到后,央求着师傅也要加入“牛子队”,让大伙捧腹大笑,师傅当时也没法下台,而且还不能向她进行详细的解释。她平时大大咧咧的,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也很少与人闹出意见,就是和其他女同事也同样如此。大伙虽然说不出对她有何意见,可是却说她没心眼,是典型的“缺心眼子”。她的一些往事,至今还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每当想起回味无穷。
多心眼、少心眼、死心眼、活心眼以及没心眼,一个心眼、两个汉字,却引来这么多的话题。如果“心眼”有知,一定会把自己比作古代的窦娥。我真是服了仓颉这位造字的始祖,不由地在各种心眼之中找寻着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