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十七)

2024-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风满树花

第二节 层次:你的学习在第几层

NLP逻辑层次模型

这是由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的NLP逻辑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NLP逻辑层次模型适用于很多领域,诸如生活、商业、情感,也包括学习领域。

下面,以学习为例来讲解这个模型的用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就很关键了,因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习等级,而NLP逻辑层次模型就是衡量学习等级的标尺。

第一层:环境。处在这一层的是最低层的学习者,他们遇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比如感叹自己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好老师、怪考试题出的太难……总之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有错。这样的人情绪不稳定,往往是十足的抱怨者。

第二层:行为。处于这一层的人能将目光投向内部,从自身寻找问题。他们不会太多抱怨环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行为上,比如努力程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努力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所以他们往往把努力视为救命稻草。

这本没什么不好,只是当努力成为唯一标准后,人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只用努力的形式来欺骗自己。比如每天都练习,每天都打卡,每天都复习……他们看起来非常努力,至于效率是否高、注意力是否集中、核心困难是否解决,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努力的感觉已经让他们心安理得了。

第三层:能力。处在这一层的人开始动脑筋琢磨自身的能力了。他们能主动跳出努力这个舒适区,积极寻找方法,因为有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但这一步也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因为在知道方法的那一瞬间,一些人会产生“一切事情都可以搞定”的感觉,于是便不再愿意花更多力气去踏实努力,他们沉迷方法论、收集方法论等,最终成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那伙人。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终于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努力;也一定有人会明白,比方法更重要的其实是选择。因为一件事情要是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和方法也没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而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第五层:自我意识。如果说“信念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从被动跟从命运到主动掌握命运的分界线,那么“自我意识”是更高阶、更主动的选择,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在这个视角之下,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的建设而自动转换为合适的状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觉醒者。

第六层:使命。在身份追求之上便是人类最高级的生命追求。如果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的使命,那他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能影响的人越多,意义就越大。当然追求使命的人不一定都是伟人,也可能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只要我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可。有了使命追求,我们就能催生出真正的人生目标,就能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你处于学习的第几层

在NLP逻辑层次模型的帮助下,个体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现在,我们可以脱离这一模型,记住“环境、努力、方法、选择、身份、意义”这几个字就行了。有了这把标尺,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够觉知自己当前的状态。

没有层次的指引,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因此被困在当前的层次。就像当你只知道努力这一个招数时,就不太可能主动去琢磨“方法”,更不太可能主动去思考“选择、身份和意义”了,甚至可能把当前层次的焦点,诸如把“努力”“方法”当成目的去实现,以致不自觉地走偏。

但反过来,一旦我们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变成“自由人”。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所以,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想清楚所做事情的意义,或找到人生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自然就知道该怎么选择、找什么方法、如何努力。不用刻意追求一切水到渠成。

不过,话说回来,发掘一件事情的意义并不容易,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就更难了。他不仅需要用心思考,也需要人生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寻找学习的意义这件事始终放在心上,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不断思考,我们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原动力。

当然暂时找不到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往后退一步,想想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身份建设同样威力巨大,它甚至可以成为自我改变的终极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