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四:“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弟”,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孝”一个是“弟”。孝就是提现在对长辈的孝敬之上,所谓孝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馈,而不是背着担子,因为道德束缚的假孝。
而“弟”的范围是兄弟姐妹。古人经常说“家和万事兴”,一个人如果在上能够做到一个“孝”字,能够和父母友好相处,不嫌不弃。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不争不抢。能把这两个层面的事情都做好的话,他本质上不会成为一个坏人。如果人人如此,很难会有动乱的心思,更不会挑起事端,那天下就太平了。
“养儿防老”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如果从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心思养孩子,孩子大了未必会来照顾你。因为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还是从自己出发的,要孩子为自己付出,让孩子回报的。用这样的心态来养孩子,会时不时的给孩子灌输一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思想,这样的氛围下养育出来的孩子,会有叛逆,也感受不到爱。爱的本质是不求回报的,也正是因为不求回报,所以才会有回报。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用得就很得体,是自然而然的,我生了你,对你负责,把你养大,而你把我养大,我有能力了,我自然而然的愿意养你。你还是你,父母还是父母,因为爱,彼此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不是带着枷锁,为了世俗的阳光,尽所谓的孝道。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根本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底线,一旦这个底线确定了,定调了,他的人生的基调就定了。交朋友的时候,也就是看这个基调就好了,如果这一点不和,是没有办法处到一块儿的,因为他的其他方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展开的。
再展开一点,为什么以前两个人结婚非常地注重对方的家庭,是因为他的底色就是由他的家庭确定的,如果他的家庭还不错,他本人应该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反之则要细细考量了。“孝弟”之说,我个人认为就是看他的圈子,如果圈子就没有问题,那也可以确定它本身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在此基础之下,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当然,这个理论还是有可以展开的地方,以前人的生活圈子很小,他的三观都受到自己家里人的影响,但是现在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小,在思想见识的成长期,要么是在大学学习,要么已经进入社会,所以他的思想观念更多的受他身边人的影响。
再由此展开的话,孔老夫子的学问就扩展到了自己的圈子里了,看一个人单看他的家庭还不够,还要看他的圈子,他的圈子没有问题,那他本身问题也不是很大。
但我认为,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从“孝弟”这个角度去看一个人,大抵是不会出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