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笔记(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
第四十三天 契约社会
与第三十九天有诸多共同点,契约应对不确定性(与自然律的确定性相对)。
现象背后的通信协议,你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主观和客观之外的第三世界,这是一种人与人间的契约,对客观现象有一个共同的沟通描述框架,是主体间性发出的信号与意义。
承诺和相信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就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定律。
“天使”作为一种幻想性承诺,是一种认知的代偿性工具,让人对并无确定性的承诺抱持一种信念,并因为这种信念,让看上去很不靠谱的承诺变得靠谱起来。信则有,不信则无。
金银、纸币、信用卡,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货币跟持有人的身份也越来越紧密。个人也可以作为契约,去发行货币(曾国藩为官,胡雪岩为商,信用是最廉价的契约),成为价值传递的关键节点,就拥有了发行货币的能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你合作。这种方式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算法,把自己从不确定性中解脱出来,让人主动找上门达成合作,需要他人帮助时大家也都认可你这个契约,这就是自由。
契约量大种类多都意味着自由,听起来反常识,其实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在各种交互中自由活动,不受约束。
自由可以有2种维度:
一种是在既有的算法里增加数据量。
一种是你自己设定一种算法,并让自己成为各种价值关联的关键节点。
自由,就是在价值互联当中成为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可以轻松打通关系网,在其中游刃有余,毫无阻碍。
把自己发行出去,定位其为潜力股,投资发展,认可流通,增值与影响力,做到强化算法,扩容数据量。
第四十四天 契约竞争力
中国式契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而是熟人社会的契约。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契约当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身处在契约当中。排华法案
身处契约社会就要有契约竞争力。四种动物,刻画了一个契约竞争力的频谱:狼、老虎、蚂蚁、熊猫,通过终端能力和网络能力的强弱来区分。你可以根据这个频谱反省一下自己的竞争力强弱。我是只孤独的蚂蚁。
提高契约化能力——契约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硬契约和软契约,第二类叫价值观或者说意义系统,第三类是个体资源能力和环境的契合度。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价值在于拥有的契约类型和契约量的多少,量重要,种类更重要。
人是所有契约(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的总和,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要增加自己的契约化行为,轻而易举做到的事都不是契约化行为。埋怨自己缺少资源、没钱、穷的时候,想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契约性行为太少。的确少!不过和自己签了契约,怕是要陷入一种虚幻的假象中了,虽然我追求的是意义系统方面的契约。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接受世界也不被世界接受的状态,他可能会进入两种状态:
一种是精神崩溃,进入到一种虚幻的认同感当中,头脑中幻化出很多的交流对象,是一种混乱、幻觉式的意义系统;一种是想象一个意义系统:在他们的意识中最重要的对话者是一个超越性的实体。
我与未来签约,努力以匹配现在对未来自己的期许,我没有放弃世界,只是回避现在的自己。这是不自信和内向的表现,记住,被世界接受需要先接受自己!
第四十五天 认知复杂性
人跟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人是主体,认知是客观对象”那么简单。
认知对象会随着认知发生改变,出现测不准状态,而这个状态还会反过来影响认知主体。人的认知就是常常处在这种类似于万花筒的游戏中。认知为世界的一部分,形成的同时改变世界,又需要重新认知之循环。
超级复杂的事——毛笔与宣纸
避免“复杂性灾难”的方法是迷信
埃舍尔的两幅画的道理:我们不仅仅是在认知世界,认知本身也具有一种塑造世界的能力,而你所处的世界就是自己不断塑造的世界。如同人在看一幅画,画里是一座由画廊延伸出来的城市,而你所处的画廊就在这个城市中——城市中有画廊,画廊里有画,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悖论及其产生的原理:一个判断自身不能成为这个判断里的一个子集合,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悖论。我们之所以会处在悖论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判断就是涉及自身的。